跳到主要内容
行政总监网志《挚诚.志成》

创意运用空间 改善居住质素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安乐窝、舒适的生活空间,但大城市在人口密集和高密度发展下,住宅单位面积愈趋细小已成为现象,在缺乏可供开发土地、采取高密度发展策略的香港也不例外,与世界其他城市面对同样的难题,而亦同样需要在有限居住空间内,寻找改善居住质素的方法。

近年来本港俗称「蚊型盘」或「纳米盘」的新盘迷你单位有如雨后春笋,这些单位的实用面积一般是少于200平方呎的开放式或一房单位。根据差饷物业估价署的最新统计 [1],去年全港新落成的私人住宅单位中,有3,937伙的实用面积是少于429平方呎,较2013年的1,423伙增幅达2.8倍。供应源自需求,迷你单位如开放式或一房单位现象成风,其中一个主因是本港家庭形态出现结构上的改变,政府统计处早前公布最新的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数据 [2]显示,在2006年至2016年间,全港一至二人家庭住户的数量,已由90多万大增至近113万户,换句话说,这数以万计的小家庭对住宅市场必然造成一定的需求。不少年轻夫妇期望尽早拥有自己的居所;较有经济能力的单身年轻人也有自置物业的需求。他们大多主攻细单位,形成市场上对细单位的殷切需求。

香港可开发的土地资源有限,尤其在发展密度早已饱和的旧区中寻觅尚未开发的土地更是绝无仅有。在地价和楼面呎价高企的情况下,为迎合市场需求和市民的购买力,发展商因而在单位的面积空间上作出调整,增建较多细单位供应;而热烈的销售反应,亦显示市民对房屋的强大需求。

我担任了市建局行政总监十个多月,发现市建局一些已开展土地收购的地盘,面积不足以作具规模的重建,不少更只能重建为单幢式楼宇。面对市场对住宅单位的庞大需求和重建项目已没有增加地积比空间这两难局面,细单位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主要的单位供应来源,以配合市场需求。虽然这是大势所趋,但市建局于早年已要求发展商,在与局方合作发展的地盘所提供的单位,扣除露台和工作平台后的单位实用面积,不得少于260平方呎,以确保单位有合理的作息和生活空间。

面对居住空间愈趋细小的现实困境,我和我的团队亦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发挥创意,在我们的重建项目加入新元素和构想,为市民的居住环境、特别是在细单位中善用及创造空间,让市民生活得更舒适。

我们其中的一个想法是在楼宇内为住客提供共用设施,让住户可在他们的单位内腾出更多空间作其他用途,这构思包括利用大厦的平台或地牢位置,设立共用储存空间(Community Storage Spaces),让住户把季节性的物件,例如衣物、被褥、暖炉、抽湿机等不属四季常用但占用较多空间的物品存放到大厦的「共用储存空间」,既可省却寻找额外储存空间或租用迷你仓的烦恼和开支,方便住客寄放和提取之余,又可释出住宅空间。再加上若在项目开始建筑时便将这种「共享设施」好好规划为楼宇的一部分,就能有效地为空间创造实用的功能,改善居住环境之余,也能为楼宇增值。

由于香港楼宇密集,一般单位室内可受日照的时间不多,加上春、夏两季潮湿多雨等因素,很多家庭已习惯在有需要时将衣物送到洗衣店「磅洗」;而随着香港人工作繁忙,自助洗衣店也渐渐在香港发展,并作24小时营业。在这个现象下,我们估计一般成员不多的家庭,尤其是一人或年轻夫妇的二人家庭,一星期可能才使用洗衣机一至两次。我们另一个「创意空间」的构思,是在大厦设置自助洗衣的设施。由于现在大部分新建而具有开放式厨房的住宅,其洗衣机都安装在厨柜内,而开放式厨房一般欠缺储物空间,因此,我的团队认为如能够在大厦内加设一个自助洗衣房,设置洗衣机和干衣机并以经济的成本价供住客使用,便可以腾出摆放洗衣机或干衣机的家居空间作其他用途。

针对改善居住空间的问题,市场早已催生不少创意的家俬设计,增加空间。由过往梳化内设储物空间或拉出成为双人睡床、茶几变身成4人饭桌等的智慧家俱(Smart Furniture),发展成近年的机械式家俱 (Robotic Furniture),均朝向增加实用空间的目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3](MIT Media Lab)早于2014年,已开始研究如何提升微型生活空间的质素,设计出集多功能于一身的机械式家俬系统,融合电视柜、电脑桌、储物柜、衣橱、书柜和床铺等家居设备,特别适合开放式及一房的小型单位使用。这些机械式家俱的大小有如一个组合柜,连接着藏于单位地面和墙身的路轨,配合驱动式的移动功能,可作为灵活改变单位内不同用途空间的间墙。当用家有需要时,简单的按上几个按钮,整组机械式家俱便会随着用家指示的方向移动,拉出自己需要的家俱部分,善用空间。例如在日间住客使用客厅时,睡房空间大部分时间空置,这组机械式家俱便可以移向睡房位置,而对着客厅的一面可以作为电脑桌或电视柜,到用餐时又可以拉出折合的餐桌,增加客厅的可用空间;到晚上休息时,住客可以把它移向客厅,缩小客厅占用的空间,拉出睡床和转出床边柜台,形成一个寛敞舒适的睡房。透过智能科技,即使在细小的单位,住客亦可以灵活地尽用空间,为空间增值,改善生活。

在面对客观现实环境下,我和团队抱着「发挥创意」和「资源增值」的信念,构思出以上「实而不华」的建议,希望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和质素。然而,以上两个需要占用大厦位置的洗衣房和储物空间,尚有一些可行性和技术问题要解决,例如其空间设计如何既可以方便住客使用,又能配合大厦的消防设施和要求等。另一方面,由于现行的《建筑物条例》并没有相应的楼面面积宽免,在发展项目的总楼面面积一般都是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如选择为住户提供这类共用设施,便须要牺牲部分的住宅楼面面积。

另一方面,我的团队亦就着在细单位内引进一些机械式家俱 (Robotic Furniture) 作研究,透过这些用途更多元及更「悭位」的家俱,创造空间。不过这亦涉及设计图则的调整,亦一定程度受制于楼宇及单位内的间隔形状。我们现正构思在市建局项目内的开放式或一人单位的示范单位,尝试使用机械式家俱增加单位空间的设计概念,看看它的可行性和用家的接受程度。

虽然我们的住屋空间渐变有限,但创意是无限的。我期望将各种有助延展生活空间、改善生活质素的创意概念,融入我们的发展项目。要达到这目标,我们一方面会贯彻「实而不华」的原则,不以豪华装修吸引市民,而是利用创意和智能的设计和家俱,充分实践善用空间的方法;另一方面,如现行政策和私人发展商能够为这类特殊的「共享空间」作适当的配合和推动,为空间增值,让居民住得惬意,相信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仍可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质素。


[1] http://www.rvd.gov.hk/doc/tc/hkpr17/05.pdf  (《香港物业报告2017》图表6:私人住宅-不同面积单位落成量)

[2] http://www.bycensus2016.gov.hk/data/16bc-key-statistics.pdf (政府统计处: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主要统计数字)

[3] http://cp.media.mit.edu/cityhome/ (MIT Media Lab: 200 square-foot City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