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行政总监网志《挚诚.志成》

与市区更新基金伙伴同行 共筹地区活化新模式

市建局在2011年政府颁布的新《市区重建策略》(《策略》) 引领下,以全面综合的方式透过整合推动重建发展、楼宇复修、旧区活化和文物保育四大业务推动市区更新,扩大覆盖并更切合社会上不同持份者的整体需要。要做到「到位」,除市建局外,其他机构对市区更新工作的支持和参与,亦十分重要。根据《策略》的建议,在2011年8月成立的市区更新基金(基金),便是市建局的重要伙伴之一。基金现已成立七周年,近日我在基金的董事会会议后,借机与基金主席倪锡钦教授交流,分享工作和经验,并为促进市区更新探索更多协作空间。

《策略》为市区更新工作提出「以人为先、地区为本,与民共议」的工作方针,发展局因而成立市区更新基金,由市建局拨款五亿元作为独立经费来源。此基金运作独立于市建局,并直接向市区更新基金董事会汇报。基金主要用作资助三大范畴,包括:市区重建小区服务队的运作,向受市建局重建项目所影响居民提供协助;由「市区更新地区咨询平台」建议进行的社会影响评估及其他相关的规划研究;及资助不同非政府组织及持份者,开展市区更新文物保育及地区活化计划。

我感谢基金过去七年来的工作,和董事会内来自法律、会计、测量、社会工作等不同背景及专业领域的董事,为筹划基金的发展路向出谋献策,让基金有效加强市区更新工作与不同非政府组织、专业团体和不同持分者的连系,为市区更新注入更多创意思维和动力。

倪教授于去年八月获委任为基金董事会主席,他分享到,基金的资助项目强化了市区更新工作的「以民为本」的方向,这包括小区服务队会跟进受重建项目影响的居民的实际需要,提供适切的服务转介和辅导。另外,基金至今共资助了13个文物保育及地区活化项目,董事会在审批项目时,不但关注项目的可行性及可持续性,亦十分注重项目如何加强地区特色,这些项目不但改善居民的生活质素,还增加居民对小区的归属感,提升凝聚力。

我还记得在今年1月,曾经和基金董事会多位董事,前往获基金资助的地区活化项目作实地考察,包括全长6.5公里、满载九龙城区历史文化特色的九龙城主题步行径项目,了解项目的推行情况。这个目前是全港最长的主题步行径,由圣公会福利协会负责营运,于今年1月正式运作,整个步行径分成五个不同特色路段,涵盖区内不同历史、艺术、宗教和海滨等各具特色的景点,包括九龙寨城公园、宋王台公园、牛棚艺术村和海心公园等。营运机构正分阶段优化步行径各个路段的公共空间,例如以艺术手法重新粉饰栏杆,重铺部份路段地砖和加设公共座椅等,亦会加设展示今昔历史面貌的展示牌等,加强步行径的特色。倪教授说,步行径项目不但改善区内公共空间设施的「硬件」,还着重「软件」部分,例如营运机构会举办各类历史、文化、艺术和保育活动,并邀请居民参与担任导赏员,沿途为游人分享地区历史和生活文化的小故事,增进步行径的吸引力和加深居民对小区的归属感。

我在实地考察时,亦留意到步行径途经的一些景点,十分接近市建局在区内部份重建项目,例如位于鹤园街的北帝古庙,与马头围道/春田街项目只是一条马路之隔,步行径亦经过市建局以小区发展模式进行规划发展的多个九龙城重建项目。我期望随着市建局以小区发展模式进行规划的市区更新项目陆续开展,可从地区整体规划发展的角度入手,理顺和优化土地用途和设计,为地区带来更多绿化和有活力的行人路及公共空间,将小区甚至周边逐渐提升为步行友善的宜居环境,这亦可与步行径项目相互协调,发挥协同效应,在改善地区的居住环境之余,亦传承地区历史和文化特色,成为市建局与基金共同为地区更新揉合旧区更新与地区活化策略的良好范例,达致新旧交融。​

ura photo市区更新基金董事会成员(市建局行政总监韦志成属于董事之一)于今年1月到地区资助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参观九龙城主题步行径项目,了解区内特色景点。

此外,我和倪教授亦分享了市建局在自行开展的不同市区更新项目上,尝试加入「地方营造」(Place-making)概念,以彰显项目的地区特色。以中西区为例,市建局正试行一个名为「C O N E T」的「地方营造计划」吸取相关的经验,其中位于中环中心地下的市建局小区共享空间「H6.CONET」,已于去年10月启用,它现已成为区内一个可以举办演奏分享、会议展览、社福机构为市民提供服务等的多元文化艺术和活动的公共空间,场地的每日访客人流亦稳定上升,由开幕时的每日3,000多人上升至目前的6,000多人。

另一方面,「H6.CONET」亦以活化手法扩展至毗邻六条街道,即机利文街、机利文新街、永安街、同文街、兴隆街及铁行里。第一步是令所有进出该街道的连接开通,提升可达性及使用环境。接着便是进行美化及加设特色指示牌,让公众自由穿梭这小区空间,成为「城市新快捷方式」。在构思美化工程时,并非单纯作设施更新,而是先发掘项目所在地在中西区历史文化发展上的角色,这包括深入了解昔日在中西区的维港海岸线的演变,如何影响该区的城市面貌,及接触过去在这些街道居住和经营的居民和商贩,了解如何构成当区的人文景观等,并以此作为重塑区内的公共空间及美化街道景观设施的原材料,彰显该地区的独特形象。

现时6条街道美化工程的详细设计已获政府部门的许可,承建商并于6月时展开第一阶段工程。按现时进度,同文街、永安街和机利文街的美化工程预计在今年底前完成。另一方面,市建局亦会资助邻近12个小贩进行小贩牌文件优化工程,以同样的原材料美化牌档的设计,亦会考虑利用复修策略,取得相关业主的同意后,美化相关街道毗邻的外墙。我期望这个「地方营造」计划,进一步利用「点、线、面」的策略,由「H6.CONET」这一点开始,逐步以现有城市肌理,连结嘉咸街/卑利街重建项目附近的嘉咸市集「H18.CONET」及毗邻的中环街市保育活化项目「CM.CONET」,以构建一个满载地区历史特色的「小三角」,促进地区经济活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市区更新。

正如倪教授所言,「地方营造」(Place-making)所指的地方(place),和空间(space)不同,「place」不只于一个实际空间,还包含地区文化和居民的集体回忆,因此透过加入地方营造以活化地区,不但增加地方特色,还可让其传统文化继续保育和传承。他说,基金将在今年底展开下一个三年发展计划的检讨,基金筹划未来发展方向和审批资助项目时,将配合「地方营造」的概念,以发掘更多具备地区特色的项目元素,与不同地区团体合作,将这些活化地区的意念,在小区落地生根。

随着市建局迈向以「规划主导」的模式进行市区更新,在市区更新项目的早期规划及设计时间时已加入「地方营造」概念,在考虑项目的整体规划布局和公共空间的设计时,均需了解当区特色,在过程中,我相信凭借市区更新基金的经验,市建局和基金未来可在更多不同的市区更新规划上合作,利用「先规划、后项目」的手法,一同促进由地区持份者参与的地区更新项目,在迈向可持续的市区更新路上伙伴同行,共同为居民缔造更美好的市区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