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行政總監網誌《摯誠.志成》

助96歲獨居婆婆調遷安老 觀塘重建項目完成全部住戶安置

去年5月,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第五發展區的收回土地申請,獲得政府批准和刊憲生效,裕民坊一帶樓宇單位的業權,已於同年8月復歸政府所有。經過一年的努力,市建局為餘下仍然居住在項目內的受影響租戶,作出適切的遷置安排,至本月初所有樓上住宅單位的住戶已完成搬遷,有關單位物業亦已順利收回。

我在過去的網誌提到,市建局推動市區更新,不只為向物業被收購或收回的業主,提供公平合理的補償,更向受重建影響的住宅租戶,提供妥善安置。以觀塘第五發展區為例,自2009年作出收購以來,市建局不但向大約150個單位自住業主以「市價加自置居所津貼」的模式提出收購,亦向大約250戶合資格租客發放特惠津貼或提供安置單位,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這正是市建局與私人發展商純物業收購的分別,在執行重建的過程中,需要顧及租戶的特惠補償和安置,並盡力協助他們解決在調遷時面對的困難。

在處理租客事宜上,市建局的團隊從居民角度出發,體察他們的生活需要,從而在既定的政策框架下,因應不同個案的特別情況,作靈活而具彈性的處理。我們近月協助一位在裕民坊居住了接近20年的96歲獨居婆婆搬遷,就是其中一個本著「以人為先」精神,協助居民改善生活環境的例子。

獨居老婦年事已高 婉拒原區安置

獨居多年的陳婆婆租住觀塘裕華大廈樓上一個約60平方呎的板間房,居住環境十分惡劣,除了單位出現滲水和石屎剝落等結構問題,住客共用的廁所設施亦已殘破,衛生欠佳。市建局自2009年收購該單位後,我們曾向婆婆提出搬遷建議,包括提供觀塘區內三個不同屋邨的公屋單位予婆婆選擇作原區安置,雖然這些單位都較現時居所的質素及環境較佳,但她說有感自己年事已高,擔心搬遷後難以適應新的居住環境,一直拒絕接受特惠補償或安置。

ura photo陳婆婆原來居住的板間房十分狹窄左圖),共用的廁所設施亦殘舊破損右圖),整體居住環境欠佳。

自2015年年底,她所居住樓宇的所有單位住戶均已遷出,只餘下婆婆仍然獨居在其板間房內。儘管市建局已收購了單位的業權,但我們並沒有急於要求婆婆遷出和交還單位;相反,我們理解婆婆的意願,讓她繼續居住,並囑咐職員關顧她的起居和留意其健康情況。

每天探訪照料獨居老婦

我們注意到陳婆婆她雖然沒有嚴重病患,但身體狀況日漸轉差,尤其手腳無力,上落樓梯外出以至煮食和洗澡等日常家居生活亦漸漸出現困難,因此,婆婆平日只靠餅乾等食物充飢。於是,我們請駐守樓宇的保安員每天探訪婆婆,帶備一壺暖水和乾糧,亦不時為她購買飯盒,以免她只吃餅乾維生。而在今年年初,保安員在一次家訪時發現她身體不適,隨即召喚救護車到場協助。救護員到場檢查後,發現婆婆正在發高燒,幸而能及時送院得到治療而痊癒。

耐心處理個別安置個案 物色護老院舍宿位

陳婆婆在醫院進行復康護理期間,市建局與駐院醫務社工及市區重建社工隊磋商婆婆出院後的安排。經過醫務評估,認為婆婆再不適宜獨自居住。社工於是向婆婆講解其身體狀況,了解她對日後入住護老院舍的意願,以便得到妥善照顧。婆婆同意有關安排後,社工隊提供觀塘區內多間護老院舍的資料給市建局參考,由我們同事聯絡不同的護老院舍,查詢是否有適合婆婆的宿位。最後,我們成功為她預留區內一間私營護老院舍的單人房間,經婆婆同意後,安排她於本年6月起入住。

由於陳婆婆是已收購物業的租客,若按照一貫為住宅物業租戶制定的特惠金發放及安置政策,陳婆婆可以接受特惠現金補償,並按自己意願運用這筆現金,搬遷至質素較理想的居所;或接受安置安排,遷往公屋單位。但考慮到她對入住護老院舍的需要,以及健康狀況,我們以「特事特辦」處理方式,為婆婆支付護老院舍的開支,並每月為她支付約18,000元的院費,當中包括租金及一般起居的雜費,讓婆婆可以無後顧之憂,在院舍頤養天年。除此之外,我們亦會繼續與負責婆婆個案的社會福利署職員及社工隊,跟進有關發放市建局給予婆婆的特惠補償和政府的高額傷殘津貼等事宜。

ura photo陳婆婆(左圖)入住院舍後,身體和精神狀況已有明顯改善而居住的獨立房間設有開揚的窗戶,居住環境較昔日板間房更佳(右圖)。

陳婆婆入住院舍至今已3個多月,雖然新冠病毒疫情期間,院舍取消探訪安排,但市建局職員不時與護老中心職員聯絡,問候婆婆的情況。同事數日前致電問候她,得悉她已適應護老院舍的環境,不只胃口有好轉,體重也增加了;在保健員輔助下,婆婆更定期進行腿部肌肉鍛練,加強步行能力。我知悉她的身體健康和精神狀況已大為改善,感到十分欣慰,亦感謝市區重建社工服務隊當中的協助,與市建局同事團結一致,耐心處理陳婆婆的安置個案,讓她遷往更佳的居住環境生活。

多走一步 解決民生「小事」

目前第五發展區的所有業權已復歸政府,只餘下少量違例構築物的用戶仍未遷出,我們將按一貫既定程序,循法律途徑尋求收回有關構築物,並協助佔用人搬遷。市建局現已開始樓宇的清拆工程,在聽取地區人士的意見後,我們在一個時段內只會清拆一座樓宇,並做好保護、隔音及清走泥頭的措施,以減少對周邊居民和道路使用者的影響。

在重建過程中,我們還會遇到大大小小的社區問題,市建局團隊同樣抱着「以人為先」的理念,在力有所及的情況下,盡力滿足社區民生需要。例如裕民坊現時有一個臨時小巴站,共4條小巴線途經觀塘北地區多個住宅屋苑。然而,小巴站設於狹窄的行人路上,過往一直欠缺排隊指示或設施,在繁忙時間,最高峰時更有超過100名乘客在行人路上排隊候車,情況不只混亂,遇著下大雨乘客需要擔遮排隊時,更為狼狽,對其他行人亦造成一定阻礙和危險。

ura photo以往裕民坊臨時小巴站欠缺排隊線,乘客在繁忙時間候車時容易發生混亂。

以往雖然有社區人士為小巴站貼上地面排隊指示線,但隨着時間和市民使用,指示線已殘缺破損,不容易辨認。今年4月底,在觀塘區議會轄下的觀塘發展及重建專責小組會議上,有區議員向我們反映上述問題,並向市建局尋求協助,翻新臨時小巴站的排隊指示線。

ura photo地區人士自行貼上的排隊指示線,隨時間和不斷使用,殘缺破損。

 雖然有關的小巴站及行人路並非由市建局管理,但我們積極跟進區議員的要求,與政府相關部門聯絡及徵得同意後,迅速在一個星期內安排承辦商重鋪地面的排隊指示膠貼,亦定期檢視膠貼狀況,以便適時更換破損部分。而經過約兩個月的試行後,因應這項輔助排隊的措施效果良好,我們進一步安排承辦商改用防滑及耐磨的油漆髹上排隊指示線,便利候車乘客和市民。

ura photo市建局安商改用油髹上指示線左圖,方便候車乘客辨和有序排隊。(右圖

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主地盤內的永久公共運輸交匯處,預計在明年第一季完成驗收及啟用後,這個臨時小巴站便會搬遷到該新公共運輸設施,為乘客提供更舒適和安全的候車環境。

正如我在過去的網誌提及,觀塘市中心重建計劃規模龐大而複雜,接下來的時間,還要搬遷公共巴士站至新公共運輸交匯處,及處理搬遷同仁街臨時市集的檔販至新永久市集的工作,附近的道路亦要展開多項改道工程。「民生無小事」,這些大大小小的工作,對我們來說,也需要認真處理,耐心解決當中的問題。我相信只要市建局、政府部門及各地區持份者攜手合作、靈活應對,定能齊心一致,實現「新觀塘」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