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味人情
2018年
-
2018年12月2日
維修師傅退而不休 義助舊區街坊修葺家居
螺絲批,有!士巴拿,有!廿磅電鑽,都有!兩位年屆60多歲的退休維修師傅余悅湛和蔣金財,有逾40年的專業水電維修經驗,他們不但視維修為終身職業,現在就連退休生活都離不開維修,不時「全副武裝」落區,義務協助舊區居民檢查及維修家居。 今年6月,市建局夥拍社區團體,在九龍城區開展為期半年的「『守望相助』家居維修計劃」,為居住在九龍城區的基層家庭及長者,提供免費的家居維修服務,以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亦讓定期進行家居維修保養的意識更加「入屋」。截至今年11月中,市建局共接獲132宗維修個案,當中有122宗已完成維修,其中超過一半受惠人士是區內的獨居長者及「雙獨老」,亦有約一成個案為在市建局重建項目內的居住的家庭。 今次計劃招募了60名九龍區的居民擔任家居維修大使及義務維修師傅,並為他們提供家訪及溝通技巧訓練,各維修大使不單在區內宣傳這項計劃,還定期上門探訪有家居維修需要的居民,以安排維修師傅跟進家居檢查及維修。余師傅和蔣師傅就是其中兩名參與計劃的義務維修師傅,諸如更換門鉸、修理電掣、水喉等家居維修工程,由買料到上門檢查及維修,皆由維修師傅全部一手包辦。 每個居民個案均會由兩名維修師傅上門檢查及修葺,並按個案實際情況,決定緩急先後的次序去處理,每宗維修個案平均約花兩小時。余師傅表示,有些個案是師傅上門檢查後,才發現其實還有更多地方需要維修,所需的時間會較長,平均每日大約可處理2至5宗維修個案不等,當中主要涉及更換破損的水喉、洗手盆及廁所水箱、維修電力及照明裝置,和修補室內單位的石屎等。 每次出動維修,義務維修師傅左手拿着工具箱、右手拖着載有20磅電鑽的行李箱,在舊樓陡斜的樓梯拾級而上到需要維修的單位,完成維修後,他們總會大汗淋漓。但蔣師傅說:「雖然每次維修要行7至10層樓梯,但我們都不覺辛苦,能夠幫到人就好開心,更可以練到腳骨力。」 這日,余師傅和蔣師傅來到
-
2018年11月23日
火後同行 嘉咸市集「重生」添新姿
8月15日凌晨,在百年歷史的中環嘉咸街市集,檔販已收檔歇息,惟一場突如其來的火警,令一列露天排檔陷入火海,熊熊火焰劃破市集寂靜的夜空。在嘉咸街經營水果生意約30年的文叔,回想起當晚火警仍猶有餘悸:「記得是半夜兩點,市集的看更打電話跟我說攤檔失火,我即時感到愕然,於是立刻『飛的』趕來現場,看見整個鐵皮攤檔燒到彎曲變形,好似被轟炸過一樣,自己都不敢相信眼前發生的事情。」 今次嘉咸街市集的火警中,共有六個攤檔被大火燒毀、兩個受到破壞,其中三個便是文叔的水果攤檔。文叔慨嘆,看見被燒毀的攤檔如同一片廢墟,心裏百般滋味,「一把火將三個攤檔燒成灰燼,當刻覺得人生好似跌到谷底,非常『心噏』。」當晚文叔沒有回家,在現場附近靜候警方及消防的消息交代。文叔的「鄰居」、在市集經營兩個蔬菜檔的花姐,其攤檔亦在今次大火中付諸一炬。花姐憶述,火警在凌晨發生時,她正在內地探親,她得悉市集火警已立即趕回來,到達市集已是晚上,火警現場已經清理,「我來到看見空蕩蕩,只剩下燒焦了的攤檔支架未清拆。我存放在攤檔的物品,例如秤磅、筲箕、洋蔥、蒜頭等,全部燒清光。」 在八月的火警中,嘉咸市集不少攤檔被波及,損毀嚴重。 嘉咸街市集毗鄰市建局卑利街/嘉咸街重建項目(H18),雖然不屬於項目範圍,但市建局多年來一直與市集的攤檔及商戶保持友好睦鄰關係。參與發展H18項目的市建局規劃及設計經理黃家偉,在協助推動嘉咸市集保育活化的工作上,與檔販並肩同行接近10年,建立了深厚情誼,他坦言:「雖然露天攤檔位於H18項目的範圍外,但我們理解到這場火警對檔販影響好大,所以我們隨即在當天早上到場,探望受影響的檔主。我們了解到他們因攤檔被燒毁而影響日常營業,感到很徬徨,需要急切支援。」 為協助受影響的攤檔盡快恢復營業,市建局在火警後,同日便決定為有關檔主提供緊急財政支援,資助他們維修或重建攤檔,以及重新接駁電力供應。於
-
2018年7月29日
共享房屋新生活 「家」多一點歡笑
溫暖的家應是甚麼感覺?在住屋問題上飽經風浪的梁女士、黃先生兩家,近月在遷入市建局西環順成大廈的社會房屋單位後,分享了他們對「家」的一點點感受。 「仍記得三月來順成大廈睇樓時,我覺得這個地方好正、好『企理』,似一個家。當時我心想女兒跟著我捱了這麼多苦,如果可以入住就好,隨便住一間房都好,當晚更是開心到瞓不著。」任職中學校工的梁女士,在現時順成大廈的新居一邊回想起申請入住的過程,一邊開懷地說。 梁女士與她就讀中五的女兒已輪候公屋三年,在遷入順成大廈的社會房屋單位前,在附近的舊樓,租住一個位於地下、大約80平方呎的劏房,月租4500元。梁女士說,舊居的劏房是「一劏五」,環境十分狹窄,擺放了一張碌架床後,屋內空間已所餘無幾,「以前屋企無窗,好似密室,感覺好侷促,一入屋就要開抽氣扇、開燈,因為劏房環境又窄又暗,阿女一般會留在學校溫習和做功課。」 此外,她們更需要與鄰居共用廁所和飯廳位置,起居生活十分不便,加上劏房內沒有廚房,難以在家中煮食,對於本身喜歡下廚的梁女士來說,帶來了不少限制和壓力,「之前無法在家煮食,經常出街食飯,增添另一筆生活開支。」 在今年初,梁女士透過社工得知可申請入住市建局順成大廈的社會房屋單位,隨即申請並於六月獲批,正式遷入順成大廈的二人單位居住,面積超過100平方呎,設有獨立的洗手間和共用廚房。 雖然需與一名單身住戶共用單位內的廚房,但每當談及可以隨時隨地下廚時,梁女士便笑得合不攏嘴地說,現時廚房空間寬敞,廚櫃亦有多個抽屜儲物,更可與女兒一起享受下廚的樂趣,「即使現時要與鄰居共用廚房,但我還是可以經常下廚,阿女就在旁邊幫忙洗菜,十分開心。」 新居的廚房空間寬敞,方便梁女士下廚。 與她的劏房舊居相比,新居設有多扇窗戶,室內光猛開揚,空氣流通。梁女士說,一入屋,三面都是窗,因此平日很喜歡欣賞窗外的風景,「一早起床,拉開窗簾,
-
2018年5月18日
當舊區遇上新點子 讓年輕創意「落地」注入舊區
很多人說,香港的年輕人不缺知識和創意,缺的只是讓他們發揮創意的平台。如果我們把創意平台放進舊社區,當舊區遇上年輕創新的點子時,又會產生甚麼化學作用?在推進香港市區更新步伐的過程中,市建局不時為年輕小伙子創造連繫社區的平台,除了讓他們深入了解社區,亦給他們機會發揮小宇宙,將一些創新構思「落地」融入舊區,一方面為提升舊區的居住環境獻計出力,同時豐富他們自身的創作體驗。 市建局於去年12月夥拍職業訓練局(VTC)屬下的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合辦「舊區‧新點子」創意工程及建築設計比賽,提供一個以舊區社區為主題的創意平台,邀請IVE工程學科高級文憑和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建築設計高級文憑的同學參與,鼓勵年輕人將課堂知識學以致用,發揮創意為長者設計可改善日常生活的作品。在為期五個月的比賽過程中,市建局為參賽同學安排舊區導賞團,帶他們走訪深水埗舊區,深入劏房,親身體驗舊區長者的居住環境,多角度了解市區更新的課題及挑戰。 修讀IVE建築設計及科技學二年級的方靜是參賽者之一,為準備比賽,她與隊員黃文智、鍾鍵濠近距離觀察舊區生活,從紅磡、油尖旺再走到深水埗,揭開舊區背後的面紗。「舊樓日久失修、設施殘缺,數十呎的斗室空間無通氣的窗口,長者雜物亦多,令居住環境狹小侷促無足夠的休息空間。」 方靜續說,他們視察了多幢舊樓,印象最深刻的是看見一些舊樓的天台像個垃圾崗,堆滿大大小小的廢棄物,有已被拆卸的舊式冷氣機,亦有圍上了鐵絲網的搭建物,看似丟空良久,有長者跟他們分享,以前的居民日常習慣到天台取水,天台成為鄰里聯誼的聚腳地,但這種生活模式現今已不復再,鄰里關係愈漸生疏,方靜慨嘆:「舊樓天台有這麼多荒廢的地方真浪費,為何我們不善用這些空間,構思設計去改善舊區長者的生活環境呢?」 深入了解舊區老化的問題後,方靜與隊員便著手構思新點子,透過創意設計以紓解舊區長者的住屋困境。他
-
2018年3月7日
「學建關愛」義工為舊區家庭製作貼心家具 服務他人同時學會人生技能
二十六名來自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的學生,本著大學生要回饋社會的信念,參加以服務舊區居民為宗旨的市建局「學建關愛」義務工作計劃﹝「學建關愛」﹞,與市建局的義工,在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安排下,走訪中西區的低收入家庭,一心想著運用專業知識及創意,循環再用紅酒箱,為舊區居民度身訂造實用的家具,改善舊區居民的家居環境,兼表達對舊區居民的關愛;誰不知原來在整個籌備與服務的過程中,讓他們學到了課堂以外的人生道理,施予者同樣成了受惠人。 參與統籌是次「升級再造」家具活動的同學義工丘宜正(Nicole)說:「我們建築學會一直都希望可以運用我們在課堂上學會的技能,去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所以我們參加了『學建關愛』,親身製作家具送予低收入家庭。」「學建關愛」提供一個合作平台,讓大學及大專院校的學生,和地區組織及市建局的義工,一同透過義工服務,服務舊區。同時推動年輕一代認識社會,促進學生的多元體驗學習。整個「升級再造」家具活動由構思、規劃到製作,均由這群熱心的大學生主導,市建局的職員從旁協助及給予意見。 先由搜集製作家具材料說起。學生義工林欣煒(Kenny) 指團隊很希望以環保材料作為家具的建材,他們上網搜集資料,發現外國有很多例子是利用回收的紅酒箱製作家具,他們認為這構思可應用於是次活動上,於是開始廣發電郵到不同機構,希望能得到紅酒箱的贊助,怎知過程並不順利。「可能因為這是一個學生組織的活動,我們發了很多電郵邀請贊助商,均不獲回覆。」最後要拜托相熟的朋友四出打聽及聯絡,才找到紅酒箱贊助,令Kenny及團隊感受到人際網絡的重要性。 有了紅酒箱,就要想想誰是受惠人。學生義工在尋找受惠家庭方面也是同樣的茫無頭緒,幸好透過「學建關愛」平台,在合作夥伴香港女青年會的協助下,成功找到配對的家庭。 當一切準備就緒後,義工們就開始造訪受惠家庭,了解他們的需要,再製作度身訂造的家具。來自俄羅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