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行政總監網誌《摯誠.志成》

保育中環街市面貌 建設「親、動、融」新地標

我在去年11月的網誌,分享中環街市分階段進行混凝土復修和加固工程的進度,而項目在施工期間,街市大樓的外部覆蓋了一層展現項目保育活化後設計的圍幕,作為臨時美化措施。至上月初,隨著首階段復修及加固工程進入最後階段,我們脫下這層「外衣」及拆除建築棚架,途經中環街市的市民,現已可觀賞到街市大樓復修後,展現出昔日建築物設計及建築風格的原貌。

URA photo中環街已拆下外部圍幕,首階段復修及加固工程已進入最後階段。

中環街市大樓的復修及機電安裝工程大致完成後,緊接的工作是安排消防處屋宇署為項目的消防系統和大樓本身進行驗收。為配合政府部門的驗收工作,2樓內連接中半山及恒生銀行總行的24小時行人通道需於7月8日起臨時關閉,為期約6星期。為此,我們亦審慎制定行人臨時改道安排,預早通知市民,並在實施期間派職員駐守通道原來的出入口位置,向市民講解臨時安排的詳情,盡量減低對途人往來的不便。

URA photo承建商派職員在行人通道原來出入口位置向市民講解臨時措施安排及指示替代路線

這項臨時改道安排實施了大約3星期,過程大致順利,我在此感謝市民的諒解和配合。項目的消防驗收工作完成並獲批「消防紙」後,翻新後的永久行人通道最快可於九月先投入運作,而大樓大部份樓面及設施亦可於2021年下半年起率先開放。至於餘下德輔道中外牆新立面的建造工程,亦將會在2022年完成及開放。

以新思維、新技術 應對中環街市項目挑戰

市建局在2017年10月正式從政府接手中環街市,開始保育及活化工程。中環街市大樓是一幢已有80年歷史的建築物,其結構已受很大程度侵蝕而出現破損,需要大幅度復修加固;而於活化後賦予新的公眾用途,大樓亦必須符合現今建築法規和安全的不同要求。為此,市建局團隊探索以新思維和新技術,為項目的復修和活化工作尋求創新突破,以克服工程規劃、結構復修、保育歷史建築特徵及活化再用這四方面的挑戰。

在工程的規劃層面,由於街市大樓的原建築圖則已經遺失,令我們無法準確地籌劃具體的施工方案。因此,工程團隊應用建築信息模型技術(BIM),為大樓建立三維電腦模型,從中整合建築、機電設備及結構的工程方案、施工的工程步驟以至建造成本等資訊,讓不同範疇的工程人員,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了解各個細部,預視工程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早制訂方案,以加強項目在建造質素、時間和成本的管理,提高效率。

在制定大樓的結構加固工程方案上,由於大樓已經嚴重失修、鋼筋鏽蝕得「傷重見骨」,因此不適宜採用加大柱樑結構這種涉及額外重量的加固技術。在不增加大樓原設計的載重負荷,及盡量保存建築物的原貌的前提下,工程團隊運用嶄新的工程技術,採用「纖維增強聚合物復合材料」(Fiber-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s,簡稱 FRP)這種新式及非常輕盈的修葺物料,作為中環街市混凝土結構加固的方案。

FRP物料的作用是粘合在完成混凝土復修後的柱、樑及樓板等構件外層,塑造成一層堅韌的薄膜,加強結構的強度和承托力,但無損建築外觀或加重結構負荷。工程團隊完成大樓的結構勘察後,選定為約50組結構衰弱情況較嚴重的橫樑、柱和樓板,以及全部立面上所有簷篷範圍,以FRP進行加固,以增加這些關鍵構件的承重能力及提升公眾安全。

URA photo街市大樓部份承重要求較高的樑柱和樓板等結構構件已使用FRP進行加固左圖天花部份,而完成工程後右圖完全無損建築外觀。

歷史尋源 保存中環街市建築特色

在歷史建築的保育方面,這所大樓歷史悠久,建造時所使用的傳統建築工藝已接近失傳,我們要參照昔日的工藝,修復已殘缺破損的建築特色,工程上的挑戰確實不少。此外,大樓在過去數十年的使用中,經歷多次翻新,建築物原來所用的材料已被掩蓋,因此保育團隊需要進行詳細的歷史考究,並諮詢研究歷史專家的意見,才擬定合適的方案。

以中環街市大樓的外在立面為例,團隊復修外牆飾面時,注意到表層油漆底下殘留着一層層於不同年代使用的米黃、白、灰等多種顏色的飾面。顧問於是深入分析各層殘留飾面的顏色和物料,再翻查不同年代大樓的舊照片作比對及反覆研究,從中推敲街市大樓於1930年代落成時所使用的飾面顏色,並以此作為參考,擬定外牆飾面的修復方案,重塑建築物的歷史原貌。

URA photo市建局參考中環街市落成初期所使用的米白顏色(左圖,修復及翻新外牆,並保存面向租庇利街及域多利皇后街的立面其流線型窗簷的特色右圖

除了致力保育大樓的外在立面,保育團隊亦就中環街市大樓內部,包括中庭、主樓梯以及街市檔口等具價值的建築特徵,制定詳細保育方案,讓這些特徵元素融入活化後的建築並賦予新用途。

在修復大樓內部主樓梯時,工程團隊把表面已老化的油漆去除,重現它昔日以傳統「上海批盪」工藝方式鋪設的飾面,將這些埋藏多年的歷史痕跡,重新展現給市民觀賞。根據保育團隊搜集的資料,「上海批盪」是上世紀初由西方流入中國南方上海、廣東一帶的裝飾工藝,它是用石米粒摻入英泥一齊批盪,及後再作打磨,形成光滑兼具石材質感的飾面,塑造堂皇的氛圍。然而,由於「上海批盪」涉及的工序需時太長和技術繁複,這項工藝已被淘汰甚至接近失傳。

為了妥善修復主樓梯的「上海批盪」飾面,我們特意聘請了本地一位少數仍然掌握「上海批盪」工藝的資深保育工程專家,督導這項保育工程。他協助指導工程團隊,參照原有批盪的顏色、石粒的種類和粗幼,調製相近的批盪物料,更傳授傳統洗刷和打磨批盪的手法,為殘缺的部份作局部修補。我很高興見到這項保育工作,不單只是建築物硬件的保育,更重要的是,向年青的工程團隊傳承了歷史工藝和文化。我建議市民大眾日後參觀街市大樓時,不妨近距離觀賞主樓梯的建造工藝,了解保育歷史建築背後的故事。

URA photo中環街市的主樓梯經修復後重現昔日原貌(左圖為修復前;右圖為修復後)

URA photo主樓梯重新展現昔日的上海批盪飾面過去指示樓梯「上、落」方向字樣及政府部門招牌右圖亦將會重現公眾眼前。

在保育中環街市檔口方面,由於街市內大多檔口的結構部分已殘缺不全,保育團隊盡力就每一類型食品所經營的攤檔作保育,合共保留13個檔口。團隊不只修復這些檔口的結構及作加固,更重新展現其原有的「上海批盪」飾面,以及復修檔內的設置,例如肉檔的肉枱和掛肉的鐵桿、魚檔的儲水箱和魚缸以及蔬果檔的售貨架等,以呈現檔口昔日的整體面貌。

URA photo其中一個已保育的蔬果檔復修前損毀嚴重左圖)。保育團隊將擺貨架的結構修復並還原「上海批盪」的飾面,恢歷史面貌(右圖

URA photo保育團隊將損毁嚴重的魚檔(左圖復修,並重組儲水箱、魚缸(右圖後方位置)及工作枱等組件,才能呈現檔口昔日原

中環街市傳承歷史建築文化,在服務大眾數十年的過程,亦見證社區的民生轉變,街市內的商販以至日常光顧的街坊,蘊藏不少珍貴的故事。這些故事和受保育的建築特色,均是整個項目的歷史文化遺產,值得保育和傳承。因此,當街市大樓的各項保育工程完成後,我們將構思運用多媒體科技,以創新手法,引領市民走進時光隧道,體現昔日中街環市熙來攘往的景象,了解當中的故事和歷史。

賦予大樓新生命、新用途 營造中環新地標

隨着中環街市的保育活化工程大致完成,視乎疫情的發展,我們預計於本年第三季內,就挑選項目的營運機構進行招標。從公眾對營運中環街市的主流意見,市民期望項目活化後能夠成為親切、有活力及多元化的建築。因此,我們依據從主流意見得到的方向,制訂了三項營運的主題元素,包括:

  • 「親」:將中環街市活化成一幢親切和舒適的社區建築,不論男女老幼都可以共同享用,成為社區聚腳地,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連繫。

  • 「動」:善用項目內的公共空間,以至項目附近的社區空間和活化項目,例如毗鄰中環中心的H6 CONET嘉咸街重建項目周邊的嘉咸市集等,透過不同項目的設施和特色,協同籌辦展覽、工作坊和社區導賞等多元化社區活動,為中環街市注入活力之外,亦帶動整個社區的更新。
  • 「融」:透過提供多元和普及化的服務,令中環街市成為一個能夠滿足不同階層市民生活所需的共融設施。

上述三項主題元素已加進招標文件中,我期望日後營運中環街市的機構,能以創意建構出涵蓋這三項元素的營運計劃,將中環街市打造成舒適可親、具動感活力,以及和諧共融的新地標。

中環街市、618上海街等大型活化項目陸續落成和啟用,標誌著市建局肩負舊區更新的使命,並致力保存市區更新項目範圍內的歷史建築,並彰顯地區特色。多年來,市建局投放超過22億元於純保育活化項目,而中環街市項目的建築支出已佔5億元。這些純保育活化項目,並不會附帶其他的發展收入,日後項目營運的租金收入,亦只會以收回日常保養和管理成本作主為原則,體現市建局並非以盈利作主導的營運原則。我期望這些項目活化後,不只從建築物的硬件上保存歷史,更可以給予它新的生命和功能,配合社區現在和未來的需要,活化再用,成為社區重要的公共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