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行政總監網誌《摯誠.志成》

將茂蘿街7號營造成保育、藝術、科技的創新試驗場

在剛過去的周五,以「築動文化‧連繫生活」為新定位的茂蘿街7號,舉行了首個社區活動 —《光影樹下•願望成真》的開幕禮。活動在昨日 (12月18日) 起開放予公眾參與,首天吸引了超過3,000人次的市民到來,在聖誕佳節前向「許願樹」祈願。

市建局團隊敢於應用新科技,以更富趣味和互動的方式,在茂蘿街7號這保育活化項目內展現地區歷史和藝術文化特色;在未來一年,我們將繼續發揮地方營造「先行者」角色,籌劃一連串創新的社區活動和活化措施,並夥拍更多藝術團體、初創、地區組織等界別,進一步將茂蘿街7號與中環街市618上海街這兩個市建局在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歷史建築連繫起來,突破活化項目一般主要服務周邊社區的界限,營造跨地區、跨界別的活化歷史建築群,將保育活化策略所創造的社會效益,發揮至最大。

ura photo《光影樹下•願望成真》開幕禮在上周五舉行,由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右二灣仔民政事務專員陳天柱(右一市建局規劃、拓展及文物保護委員會主席李浩然博士(左二茂蘿街六至八號前業主代表黃燿佳主禮。

2韋志成站在「許願樹」的球形種子前,雙手放在種子上,向許願樹祈下第一個願,希望茂蘿街7號成為一個立足灣仔,面向全港的多元化社區建築,達致「新舊交融、人地相連」。

藝術科技相結合  嶄新手法展現灣仔歷史

市建局團隊在籌劃這次《光影樹下•願望成真》互動光影裝置,創造了香港第一次將互動、藝術科技 (Art Tech) 應用在歷史建築保育活化項目的社區活動內。負責策展的資深新媒體創作團隊項目總監Nichole 向我分享,互動藝術科技涵蓋的範圍十分廣泛,它透過應用多種互動科技於藝術創作中,豐富藝術創作的內涵並促進與參觀者的信息傳遞和交流,加深體驗和感受,深化文化傳承的效果。然而,儘管大型美術館和博物館正積極推廣藝術科技的發展,但相關概念應用在保育活化項目上,屬於全新領域。她很高興市建局樂於接納創新的建議,給予創作團隊這次珍貴的機會,在這個滿載歷史的空間一展所長。

Nichole表示,為實現這次互動光影裝置,組織了超過10個不同專業界別,50人的團隊,包括建築師、結構工程師、保育建築、燈光特效、燈光系統、跨媒體、程式設計師和技術人員及作曲家等一同參與,令整個計劃在活化保育、互動藝術和科技元素上,得到最大發揮。

一直有追蹤我這個網誌的朋友也知道,我十分鼓勵、推動創新和科技的應用。我希望在這篇網誌向大家介紹這次光影裝置,在展現灣仔歷史文化、彰顯唐樓群建築特色和與公眾互動,這三方面所創造的突破:

〈一〉以多媒體手法演譯「灣仔故事」:項目團隊邀請了一位年輕音樂人與光影創作團隊合作,以過去百年灣仔變遷的歷史作為原材料,結合原創音樂和多媒體投影,製作一段名為《聲光合影》燈光匯演。創作團隊將居民在不同年代於灣仔社區生活時聽到的聲音,包括早期電車行駛時發出的「叮叮」聲、駱克道一帶酒吧響徹街道的的士高音樂、80年代地鐵港島線開通後車站播放「下一站灣仔」的廣播和人潮聲,以至象徵千禧後數碼時代的流行音樂等,都一一收錄在音樂之中,讓觀眾置身在結合燈、聲、影畫的多媒體空間,用不同的感官去體驗灣仔由老香港演化至繁華大都會的歷史旅程,這相對以展板、圖片和影片等傳統媒體介紹,更加深刻。 

〈二〉全方位欣賞唐樓群特色:茂蘿街7號作為一棟二級歷史建築,由地下至各個樓層,皆蘊藏特色的建築特徵,例如細緻的舊地磚、露台的法式門窗以及中式瓦頂,反映在20年代建造時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因此,團隊盡用整棟大樓的立體空間去構思整個裝置場地的佈局,希望訪客一面欣賞《聲光合影》匯演,一面細味建築物的特色。團隊在「許願樹」的樹冠和頂層枝葉,加入特色燈光設計,吸引市民走到建築物每一樓層,以不同角度欣賞許願樹,以及它投射在建築物不同特徵部份的光影;除了大樓的內部空間,光影還會投射在外部立面,以燈效彰顯大樓由內至外的建築特徵,希望更能吸引遊人走進這棟歷史建築,並引領他們探索唐樓群不同的地方,了解當中的故事。 

3「許願樹」的樹冠、頂層枝葉及樹幹各有不同的特色燈光設計,吸引市民以不同角度欣賞許願樹

〈三〉深化互動體驗:「許願樹」結合了多項科技,加強與許願者的互動性。每位來許願的市民,站在「許願樹」的球形種子前,將雙手放在「許願樹」上唸出願望,裝設在許願球上的動態感應器,便因應許願者的手部動作,觸發「許願樹」的互動燈光裝置,亮起多種不同光影效果及音樂旋律,將願望送達「許願樹」上;此外,「許願樹」周邊也設置多組互動「氣根」裝置,這些「氣根」亦加裝了動態感應器,當公眾聚集在「氣根」周邊範圍,「許願樹」便會因感應到人群的動作營造出不同的燈光效果,及奏出以不同敲擊樂交織而成的音律,寓意「許願樹」對居民的祈願產生共鳴,加深觀眾的參與和互動體驗。 

出席周五傍晚開幕禮的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在活動後和我分享,表示保育活化項目其中一個重要功能,是帶動區內、外人流前來欣賞歷史建築,從中認識建築物背後蘊藏的歷史和文化故事。他讚揚這次活動充份結合保育、藝術和科技,為公眾帶來嶄新的體驗,對向公眾推廣歷史建築活化工作,起了示範作用。他認為,這種創新的活化手法,同樣適用於舊政府建築物、博物館,以至較偏遠的鄉郊歷史建築。他期望各有關的持分者能發揚創新,以不同的媒體呈現歷史建築的獨特故事,並為它們注入生命和活力。

以茂蘿街7號作社區創新試驗場

我十分認同蘇主席的觀點,我認為,活化後的茂蘿街7號,保育規模雖然相對中環街市這類地標式建築小,但從管理和執行方面亦相對較簡單,適合用作測試新營運理念,嘗試舉辦不同形式和媒介的藝術展覽、表演和其他文化活動。而建築物蘊藏灣仔區的百年民生歷史和文化特色,更可以為不同活動的策展團體提供豐富的內容和空間,以新手法探索歷史,體驗文化,藉此促進新舊交融,營造更豐盛的多元文化生活。

為配合茂蘿街7號「築動文化‧連繫生活」的新定位,市建局早前舉辦了一項標誌設計比賽,邀請本地大專學生透過參與設計工作坊和灣仔歷史導賞,為茂蘿街7號設計新形象。

在收到28份的作品中,不少都反映出具地區特色、歷史故事及新舊承傳的保育理念。其中一份由香港專上學院視覺傳意課程學生提交的作品,將唐樓群高高低低的建築線條化為設計元素,並加入多元顏色,象徵新舊互動,別具心思。

評審經仔細考慮後,我們選出這位學生的作品成為冠軍,稍後亦會參照其設計意念,推出茂蘿街7號的新標誌。 6

籌辦跨項目活動  迎接特區成立25周年

市建局轄下的中環街市、茂蘿街7號和旺角618上海街三個保育活化項目投入運作已經一段時間,我樂見各個項目逐步融入社區,各自發揮其獨特的社區功能。

在未來一年,我們秉持保育活化的創新精神,為這三個項目注人更多新元素,其中一個構思,是以「藝術科技」作主題,籌辦一連串跨界、共融的互動展覽和藝術表演,引領參加者走訪不同地區的歷史建築,透過藝術創新演釋建築物在地的文化、社群和景觀,彰顯不同特色之餘亦尋找相互之間的協同。除了與藝術團體合作之外,我們亦會邀請地區組織、初創企業與學校等不同界別參與,舉辦導賞團、科技應用和教育工作坊等社區和教育活動,讓參與者不單可認識歷史,還提升各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達致「跨地域、跨界別、跨元素」的效果,將活力注入歷史建築以至整個社區。

香港由昔日小漁村蛻變成為今日的國際大都會,經歷了開埠、華洋聚居、填海造地以至工商業轉型等發展歷程,過程中有賴大眾同心協力、社會持續創新,才能有今日的成就。市區更新工作亦見證著香港的蛻變,與社會同步發展。明年是特區成立25周年的特別時刻,市建局正探索如何善用轄下各區重建和保育項目內的社區空間,應用藝術和科技等不同元素,籌辦一系列慶祝活動,以具創意的方式展示香港歷史和回歸以來的城市發展,一同回顧過去,並展望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