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發布

市建局與地區組織 推廣樓宇復修文化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鼓勵業主自願進行樓宇復修工程,工作進度理想,至今已經有一百四十多幢樓宇參與計劃,令超過一萬二千戶家庭受惠,而且數目還在不斷增加。

市建局高級經理鄧堃霖說:「市建局在兩年前以試驗形式推出樓宇復修計劃時,外間人士初期大都抱懷疑態度,認為市建局提供百分之十的物料資助只是『出豉油』,難以鼓勵業主『出雞』。」

市建局憑著實踐經驗,不斷改良計劃的細節,以及推出配套措施,例如鼓勵銀行為復修樓宇提供優惠的按揭貸款計劃,以及資助復修樓宇購買第三者保險等,令到更多舊樓業主動參與復修工程。現時的資助額上限,亦已增加至工程總開支的百分之二十,或每戶三千元。

「市建局提供的物料資助對業主固然重要,不過同樣重要的,是市建局派出本身的專業人士,為業主提供意見,調和業主之間的爭議。」鄧堃霖說。

為了鼓勵更多樓宇參與市建局的樓宇復修計劃,市建局在去年開始委託地區的非政府團體,在五大服務區內(大角咀/ 旺角、深水埗、油麻地、灣仔及中西區)協助推廣樓宇復修文化。透過家訪、街頭展覽、簡布會等機會,至今已接觸逾四千人次。成功協助十七幢大廈成立業主立案法團,以及轉介十三幢大廈參與復修計劃。

旺角陳慶社會服務中心是其中一家協助市建局,推廣樓宇復修工作的社會服務機構。大角咀家慶樓一期不久前便因為陳慶中心的轉介,參與了市建局的復修計劃。

家慶樓樓齡逾四十年,但直至去年才正式成立業主立案法團。家慶樓一期業主立案法團委員黃鑑輝表示,大廈以前只有互助委員會。數年前大廈業主已經收到屋宇署的維修令,但無奈乏人統籌,以致遲遲未能展開維修工程。

「此外,大廈內六成的業主都是年老長者,要籌措一筆維修經費,並非易事。加上無人願意主動牽頭,結果一拖再拖。」他說。

直至去年,陳慶中心的社工譚建元接觸大廈業主,推介市建局的樓宇復修資助計劃,並游說他們成立業主立案法團。

黃先生說:「家慶樓許多公共地方的牆身都有剝落現象,對住戶構成潛在危險,加上電線從未更換,以致居民擔驚受怕,不知火神何時會光顧。」

他表示:「在未成立法團之前,大廈業主互不往還,彼此並不熟絡,但成立法團後,透過大廈維修工程,大家的接觸多了,見面時都會互相問候。樓宇復修不但可以改善居住環境,提高物業價值,更加可以復修鄰里關係。」

現時家慶樓的復修工程已經開展,主要包括外牆、電線及排污渠等改善工程,費用約為一百一十萬元。市建局的物料資助包括內、外牆油漆及排污渠管。此外,市建局的專責職員更從旁提供專業意見,以及對經濟有困難的業主提供一萬元的復修資助。

黃鑑輝說:「業主都希望工程可以在農曆新年前峻工,共慶新歲。」

譚建元表示,大角咀的舊樓群中,大都沒有成立業主立案法團,主要原因是業主一般對成立法團,抱有介心及存有誤解,以為會花費大量金錢,更須負上法律責任。

他說:「其次,是大部份業主都不在樓宇內居住,要聯絡他們,往往花上許多時間。一般來說,由成功接觸個別業主到成立法團,都需要半年時間以上。」

他說,家慶樓所需時間更長,差不多花了一整年時間,才成立了法團。迄今,陳慶服務中心已先後在大角咀區,協助了六幢舊樓業主,成立法團,並成功轉介區內十一幢樓宇,參加了市建局的樓宇復修計劃。

鄧堃霖說:「市建局自推出復修資助及貸款計劃以來,反應理想。至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幢大廈,涉及超過一萬二千戶家庭,參加了該兩項計劃。總工程開支約為三億元。市建局的資助額約為四千五百萬元。在大角咀區來說,已經有十八幢樓宇參加了計劃,其中九幢的復修工程已經完成。」

他續稱,「非政府機構熟悉地區情況,外展工作經驗豐富,對推廣樓宇復修文化及教育居民認識樓宇管理,扮演重要的角 色。透過不同的地區活動和他們原有的地區網絡,非政府機構將我們的訊息傳遞到區內的居民,對我們的工作有很大的裨益。」除了陳慶中心之外,其餘四個非政府 機構是聖雅各福群會、安榮社會服服中心、民協社會服務中心、民建聯油尖旺支部。市建局資助的三支社工隊,亦有協助推廣樓宇復修的工作。

樓宇復修是市建局推動市區更新工作的四大業務策略之一;其餘三大策略為重建發展、文物保育及舊區活化。市建局希望透過綜合運用這些策略,從而產生協同效應,加速市區更新的步伐。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