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連繫社區

設計比賽鼓勵年輕人發揮創意發揚地區特色 營造共融社區

group photo評審團於7月5日舉行的決賽暨頒獎禮上與各得獎同學合照。

中西區發展歷史悠久,不少富有特色的建築物座落在區內各處,令這個社區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在城市發展中,它們不但承傳了中西區的文化特色,還能變身成為符合社區需要的共享空間。一眾對地區「活化」工作有熱誠的大專生,參加由市建局連續兩年夥拍職業訓練局旗下的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舉辦的創意工程及建築設計比賽,為中西區建築物設計活化方案,並注入「地方營造」 (place-making)的概念,結合地區特色,營造與民共享的公共空間,加強社區聯繫。

今屆比賽以「自己社區智+創」為主題,並以卑利街/嘉咸街中環街市百子里公園,以及位於中環中心的「H6 CONET」社區共享空間這四個座落於中西區的市區更新項目為創作藍本,推動大專學生深入了解中西區的人文景觀,結合課堂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創意設計思維,為中西區注入地方色彩和智慧生活元素,營造長幼共融、可持續發展的社區。

比賽為期七個月,參加的學生來自IVE工程學科、HKDI建築設計及HKDI室內設計高級文憑課程,互相激發更多創意元素。市建局於賽前為學生安排導賞團,參觀中西區的重建保育活化項目,了解當區的歷史特色、人文景觀,尋找設計靈感,並安排學生參觀「市區更新探知館」,多角度認識市區更新的課題。

作品實用兼凸顯地區特色

就讀IVE(青衣)建築設計及科技高級文憑的戴俊君及隊員以中環街市為設計藍本創作「別有洞天」,獲得比賽的「金獎」及「最具社區實用功能獎」。戴同學表示,街市中庭採用了「水簾洞」的設計,以四道兩層高的人工瀑布,隔絕外界噪音,為社區提供恬靜的空間,「潺潺的流水聲可舒緩都市人生活急促的煩躁,水幕更可用作電子屏幕,實時反映在街市周邊建築物內的資訊,亦提供溝通平台,拉近身處不同地方的人脈連繫。」另一組奪得「銅獎」的作品「HYGGE」,亦構思在中環街市引入共享農圃、綠化空中花園的設計,為繁囂的中西區營造慢活及與民共享的可持續社區空間。

gold「別有洞天」的設計是在中環街市的中庭設置人工瀑布隔絕外來噪音,為社區提供恬靜的空間。

silver「山城」以興建大型戶外博物館的設計概念,將社區生活與歷史連結,注入「地方營造」的元素。

bronze「銅獎」作品「HYGGE」一詞來自丹麥,寓意為中環街市打造寫意的社區空間,並推動可持續發展及長幼共融。

在比賽中奪得「銀獎」及「最佳地方營造概念設計獎」的「山城」,是出自就讀HKDI室內設計高級文憑的任穎琳與吳禮匡同學的手筆。「我們構思設計大型的戶外博物館,連結區內的街道網絡,將歷史建築與社區環境及生活文化融合,凸顯中西區獨特的面貌個性之餘,亦展現人與社區之間的緊密連繫。」任穎琳指出,中西區的街道依山而建,市民每天拾級而上,這個匯聚中外文化古蹟的鬧市,儼如一座「山城」,因此他們圍繞社區生活作設計概念,在卑利街/嘉咸街項目提出興建大型戶外博物館,利用磚石物料建構開放式的展覽及藝術表演場地,並以特色路徑串連區內不同的歷史文物熱點,讓附近上班族及街坊可隨時隨地走進這座「活生生」的社區歷史文化博物館,「我們同時構思在區內其他歷史建築旁邊,設置AR(擴增實境)系統裝置,巿民口要透過電子屏幕或以手機掃描二維條碼,便有穿着懷舊服飾的虛擬人物口述建築物的史事,將社區生活與歷史連結。」

中西區「地方營造」新思維

在市區更新的過程中,市建局透過創新的「地方營造」策略,促進社區共融,並繼續秉持地區為本的原則,將地區特色融入在規劃中,營造更多連接市民的社區空間,靈活設計區內設施,塑造獨特社區形象。另外,市建局亦會在活化項目舉辦不同類型的公眾活動,凝聚市民,營造共融社區。

市民可瀏覽「開心建城」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URAmity),重溫今屆「自己社區智+創」創意工程及建築設計比賽的得獎作品及精彩相片。

Gold teamIVE(青衣)建築設計及科技高級文憑學生(右起)戴俊君、梁可晴和李德熙,運用創意建築設 計「別有洞天」,奪得「金獎」及「最具社區實用功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