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題故事

蘇彰德眼中的中環街市︰活化多元  聚人創新

現時佇立於中環核心地帶的中環街市大樓於1939年落成,是本港二戰前面積最大、設備最先進的街市。有266個檔戶的中環街市,既售賣柴米油鹽等生活所需品,亦有馬肉、龍躉皮等「刁鑽」食材,吸引港島居民以至富商或其家僕到來搜羅商品,每日人潮如鯽。

然而,隨時日流轉,中環街市日久失修,終在2003年停運。正當大眾以為中環街市完成歷史任務而「退役」,行政長官於2009年施政報告委託市建局活化中環街市大樓。經過12年,中環街市於去年8月重新開幕。

經保育活化後的中環街市大樓保留了其歷史建築特色,市建局和合作營運夥伴華懋攜手活化,實踐「親」、「動」、「融」三個主題元素,在活化過程中,加入新元素及多元化的餐飲、零售、STEAM學習設施,並成為支持初創公司的基地,保留了中環街市「作為市民購物點的傳統功能」,同時亦新增開放公共空間讓市民在中環這商廈林立的地區,覓得一片「城中綠州」作休憩或娛樂的「社區聚腳地」。

DS2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讚揚市建局給予中環街市新生命,成功吸引不同類型訪客。

中環街市的新生命

「新的打卡點,相信中環街市是排第一。」本是攝影發燒友的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笑言,自中環街市去年8月重開後,他留意到參觀過中環街市的,無論是身邊朋友、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或社交媒體上的留言,對中環街市均眾口皆碑。

CM中環街市經過保育活化後,去年8月第一階段開放,成為中環購物休閒新地標。

「作為攝影愛好者,中環街市有很多值得拍攝的題材,除了經常被『打卡』的水磨石樓梯、窗外白鴿的踪影,『包浩斯風格』的對稱的立面更是建築師朋友必影的地方。」自2021年8月中環街市試業,蘇彰德已到訪多次,每一次都可以發掘中環街市不同的特色。

活化後的中環街市成為市民參觀、購物的新地標,繼續在中環與市民一起見證城市發展。蘇彰德稱:「以往百多年中環街市都是以一個傳統街市的形式出現,但現代中環這地方已不需要它再以這形式存在。既然要保留中環街市,便一定要給它一個新生命。」

保育建築物與人的互動

位於現址的中環街市自1939年落成以來,是市民購物的中心點,每日熙來攘往、肩摩轂擊,而復修活化後的中環街市自去年8月重開以來,每日人流如鯽。就成功原因,蘇彰德認為是這歷史建築物符合活化最重要一點—「聚到人」︰「人是活化歷史建築最重要的元素。」

GS蘇彰德認為,中環街市的水磨石樓梯(圖)、窗外的白鴿等,都是值拍攝的題材。

作為中環新地標,就吸引人流而言,中環街市地利之宜得天獨厚︰位於中環核心、毗鄰港鐵香港站、中環站。蘇彰德說,交通方便容易吸引人流,但活化策略才是最重要︰「多元化、地點、軟件配套及空間靈活是中環街市成功要素。」蘇彰德分析,在市建局的招標要求下,活化後的中環街市除了要提供公共空間,亦需要向大眾提供多元化的體驗,包括購物、用餐,營運機構亦安排參觀街市等公眾活動,傳承了中環街市本土親民的特徵︰「不論訪客年齡背景,都有合適他的活動、餐廳,(中環街市內)很多都是香港品牌、小店,今時今日的香港人會覺得重要,因有一個地方代表香港品牌,也屬於另類創新,保育活化和創新不能分開。」

俗語「過了這個村沒有這個店」,意指要「把握時機」,亦帶出店舖位於地區的獨特性、貨品具本土特色是吸引消費者的原因之一,亦延續社區可持續發展。香港個別大型商場的店舖被詬病為「清一色」,缺乏個性。反觀現在的中環街市,蘇彰德說除了內裡的店舖饒富本土特色,中環街市更為香港品牌及初創企業提供小試牛刀的機會︰「在中環區提供相宜的租金,一些小店、初創企業經營,他們以往從沒有想過在中環可以有自己的地方,令他們夢想成真……市建局的營運模式和一般發展商不一樣,賺錢不是他們營運目標,這樣很重要。」

Stall中環街市內不同店舖的貨品,都具本土特色,是吸引消費者的原因之一,亦延續社區可持續發展。

除地點、店舖種類以外,中環街市自2021年8月試業以來,經常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以及不同主題的展覽供市民參與︰既有導賞團介紹中環街市建築特色、歷史及設計;亦有關於創業、智慧城市等展覽;還有機械人大賽、音樂表演等不同活動。蘇彰德對中環街市的印象是「空間靈活」,他認為中環街市每次活動內容不一,其場地佈置、擺設亦截然不同,予人新鮮感。既能吸引未曾到訪的市民一探究竟,亦給予曾經參觀的市民多一個理由故地重遊。中國勝境西湖獲詡為「風光不與四時同」,在蘇彰德眼中,中環街市的風光,日與夜已有不同︰「早上可能較多長者;下午有很多年輕人喝咖啡;相信很多中環上班的人,晚上又會到來,是另外一番景象。」匯聚新知舊雨,中環街市回復昔日門庭若市的場面,與鄰近建築物相映成趣。

1蘇彰德認為中環街市靈活運用空間,提供不同種類活動,予人新鮮感,能吸引不同年齡層的市民探個究竟。

中環街市與周邊古建築的連動

中環街市鄰近大館、PMQ元創坊等活化歷史建築。對於中環街市未來發展,蘇彰德認為,作為2009年《施政報告》「保育中環」措施中較晚完成的項目,重開後的中環街市儼如保育中環項目最後一塊拼圖︰「特別是走上荷里活道,有大館、PMQ、浸信會、文武廟,其實全部都在這裡(中環)。這是保育中環主題,我覺得保育中環項目中,開放中環街市好重要,是最後一個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而這塊遲來的拼圖,又需與周邊不一樣的拼圖相契合以發揮整體效果。蘇彰德建議,中環街市可延續其「點、線、面」的社區營運策略︰縱觀全區,配合其他歷史建築的不同主題設計導賞路線,產生協同效應,令公眾更深入理解整個中環的地區發展史,「例如大館可以多探討Law and Order,即法律和執法方面…而中環街市的主題是'Playground for All',究竟這個主題如何發揮,相信大家都很期待,這是中環街市的路線。大館走當代藝術的路線、PMQ元創坊走設計的路線…我覺得可以用一些主題去串連不同的建築物,探討它們在社區中當時的作用、當時的角色。」

國際級保育活化成果

談及活化保育,不少人都會提到國際標準。蘇彰德認為,中環街市在諮詢工作和保育特徵元素上符合《布拉憲章》和《奈良文獻》等列出的重要原則,當中除了中庭、主樓梯以及街市檔口等定義特徵元素得以保留,他亦欣賞中環街市是城中難得最完整的包浩斯建築風格建築物。

中環街市的復修保育活化成果,在2021年度「MIPIM Asia大獎」中榮獲「最佳都市更新項目」金獎及「最佳翻新建築」金獎兩項大獎,並在11個組別中的亞太區金獎項目中脫穎而出,奪得「特別評審大獎」;在復修工程上亦獲香港工程師學會結構分部、香港保育專案組別中獲得了「卓越結構大獎」。

未來路向︰面向市民、持續諮詢

民間對歷史建築的關注日增,蘇彰德認為,未來中環街市的角色、功能,亦應該與民共議︰「我相信未來十年,中環街市會有不同的演變。社會在變、公眾的期望亦在改變,所以未來,這種創新精神要一直延續,在不同時間再收集市民意見。在未來發展時,市民希望見到些甚麼。我希望一段時間過後,我們要看看中環街市是否需要聚焦在那些東西上,營運後做中期檢討永遠是正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