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題故事

「城蹤遊」:藝術科技穿梭時空 探索中上環歷史與今昔景象

「城蹤遊」:藝術科技穿梭時空 探索中上環歷史與今昔景象市建局在中上環推出「城蹤遊」(City Walk) ,串連市建局在中上環一帶的市區更新項目,以至區內的特色建築、街道和商店,讓遊人可透過「城市漫步」的方式,探索中上環這個蘊藏豐富歷史文化、建築特色和人文面貌的地區。

為了令「城蹤遊」的旅程能夠更具體呈現中上環昔日的社區故事,讓市民和訪客體會到它的新舊交融,市建局與中國美術學院(國美)跨界別攜手合作,應用「藝術科技 」(Art Tech),精心設計了五個富趣味和互動的擴增實境ARTech新景點,將創意、藝術和科技融入市建局的保育活化項目之中,引領參與「城蹤遊」的遊人利用手機,透過藝術科技穿梭「過去」、「現在」與「將來」時間點,感受這一區獨有的歷史底蘊和社區特色故事,並再自行發掘區內有趣的地方,深度探索,領略中上環的獨特色彩。

市建局的「地膽遊中」活動,將中上環的市區更新項目及地方營造工作串連,公眾可跟隨「地膽遊中」地圖的資料,探索中上環豐富的歷史文化、建築特色和人文面貌。市建局的「地膽遊中」活動,將中上環的市區更新項目及地方營造工作串連,公眾可跟隨「地膽遊中」地圖的資料,探索中上環豐富的歷史文化、建築特色和人文面貌。

夥拍中國美術學院創作ARTech熱點

國美的創作團隊由「藝術與科技」和「數字媒體藝術」兩個專業的學生組成,將中上環的歷史及社區風貌,與創新科技和藝術文化結合,創作擴增實境ARTech景點,讓市民和遊客「打卡」的同時,了解中上環社區。

啟發團隊創作靈感的,是一本關於舊香港的書籍《香港遺美——香港老店記錄》;書中記錄許多本港舊區老店舖的特色照片,令團隊對香港有嶄新的體會,並決定利用新舊交替的影像,結合視覺定位系統(Visual Positioning System)的藝術設計,吸引遊客及市民目光,進而引導他們深入了解背後故事。

負責帶領創作團隊、國美創新設計學院超視覺工作室(Studio CHAO)主任、AI中心副研究員邴寅指,市建局特別安排來自內地的團隊成員到訪及深度探索每個景點,以尋找靈感和構思設計主題,亦以「本地人」的視角,幫助創意設計團隊選擇最好的資料,了解大眾希望看到的事物,以及預計他們的反應,令創作得以順利完成。「因為我們做數碼科技的東西比較多,有時反而會陷入狹窄的『創作者視野』中。」他補充道:「香港有許多具有標誌意義的圖像,如唐樓鐵閘、綠色窗花及地磚等,我們必須不斷地去發掘、了解這些圖像是否屬於代表香港的典型圖像。」

以中環街市的ARTech景點創作 - 「包浩斯狂想曲」為例,最初的方案較為複雜,團隊本希望把中環街市大樓的所有歷史、包浩斯建築風格的特徵元素都展現在設計之中。不過,考慮到一般遊客並不容易了解相關內容,市建局特地邀請「地膽遊中」的導賞員講述他們小時候中環街市的模樣,並整理相關口述歷史資料予團隊參考,讓團隊在AR中加入更易引起共鳴的老香港「符號」,包括CD唱碟、懷舊電話、「熱狗」巴士,透過設計元素呈現。

邴寅(圖左)帶領的創作團隊由中國美術學院「藝術與科技」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學生組成,蘇柯心(圖右)是成員之一。邴寅(圖左)帶領的創作團隊由中國美術學院「藝術與科技」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學生組成,蘇柯心(圖右)是成員之一。

另一方面,考慮到大眾時間寶貴,故此團隊亦將呈現宏大故事的構思,改為將AR體驗時間縮短至40秒至半分鐘之內。邴寅補充:「我們壓縮了很多想要表現的內容,希望用最具象徵性的東西,讓遊客了解這個地方的歷史。」

保育舊建築是社區一部分

通過今次合作,邴寅對香港有了新的認知。他指出內地的新舊建築較少混合在同一社區出現,從前亦從沒想到在香港這樣的現代都市中,還保留著如嘉咸市集這般具傳統特色的露天市集,而且仍在每日如常運作。

「在內地,文化遺產往往會被保護在裝修精緻的博物館裡,被定格於特定時間或空間內展示,抽離於現實生活,而不是像香港這樣親近社區、遊客以及不同文化的人士,既保留了文化價值、亦融合於整個社區的歳月流動及生活脈搏。」他曾參與內地不少博物館的數碼藝術項目,但多數是面向小眾的人群,例如在博物館內,讓參觀者使用耳機等穿戴設備欣賞VR或AR藝術。這次與市建局的合作,有別於以往參與的項目。由於希望讓更多訪客簡易流暢地體驗公共藝術,團隊需要解決更多技術和環境限制,並於有限時間內呈現出最吸引目光的作品,因此更具挑戰性。

有份參與今次合作的國美「藝術與科技」專業三年級學生蘇柯心指,要將技術、藝術及本地文化結合殊非容易,團隊需要進行大量的技術測試和修復工作,才能在有限的技術條件下,以藝術的視角,透過AR技術呈現本地文化,並以最簡易的方式讓市民參與其中。

五個AR藝術科技新景點 引發市民共鳴

遊人可利用手提裝置掃瞄二維碼,啟動ARTech新景點:

1. 中環街市 -「包浩斯狂想曲」

中環街市 -「包浩斯狂想曲」經市建局保育活化的中環街市,從1842年第一代建築開始,它作為一個交易市場的功能性,由最初的街市到現在的零售商舖一直保留,亦見證了歷史變遷。

團隊以中環街市具標誌性的水磨石樓梯作為ARTech景點的「入口」,創作出「包浩斯狂想曲」,遊客可透過樓梯盡頭的玻璃窗,看到無限延伸的窗外虛擬時空。

團隊認為,要令參加者有所共鳴,建築是次要的,要重要的是突出建築包含為人所用的空間和記憶。因此,作品中刻意表現了許多老香港的文化符號,如撥輪電話、已退役的巴士、舊電視機等,以及對未來展望的視覺符號。

2. 嘉咸市集 -「處處有嘉貓」

嘉咸市集 -「處處有嘉貓」毗鄰市建局卑利街/嘉咸街發展計劃的嘉咸街市集,是個充滿地道風情的露天市場,擁有超過160年歷史,商販飼養的貓兒更是市集的特色之一,故團隊以「嘉咸貓」為主題,創作了多個「打卡」位。

團隊採用多個像素畫(Pixel Art)啟動AR互動環節,讓遊人在市集內尋找隱藏在角落的三隻虛擬「小嘉貓」,增加互動樂趣,在探索中發現市集的獨特魅力。

3. 城皇街樓梯 -「字粒瀑布」

3. 城皇街樓梯 -「字粒瀑布」石牆樹是中西區特色之一;城皇街元創方的石牆,便長著一棵依附石牆生長的老榕樹,是網紅「打卡」熱點。在景點查訪過程中,創作團隊了解到該區昔日印刷業繁盛的歷史,因此創作了結合排版印刷特色的AR效果,為這個「打卡」熱點增加創新的歷史元素。

在AR影像中,畫面會出現從天而降的活字印刷粒,最後呈現出色彩斑斕的花朵,配合旁邊石牆處生長出來一棵榕樹,使整個體驗更加生動有趣。

4. 士丹頓街8890 - 「印報歲月」

3. 城皇街樓梯 -「字粒瀑布」為反映該區從前為印刷業的集中地,市建局士丹頓街/城皇街保育活化項目以印刷為設計主題;項目內的其中兩幢唐樓(士丹頓街88及90號),更曾是《華僑日報》兩位創辦人的舊居。團隊在構思ARTech景點時,以已停刊的《華僑日報》作為主題,結合近年在社交媒體上流行的裸眼3D技術(Naked Eye 3D),讓遊人可在手提裝置的鏡頭下看到立體效果:印刷機印出一份又一份的報紙,並將建築的立面包裹起來。

要呈現上述效果,程式需要透過辦認士丹頓街88及90號的兩幅外牆立面特徵,確認定位。團隊費盡心思,在白天及黑夜,利用手機雷達以不同角度掃描多個影像,再以人工智能建立這個場景的三維空間。

邴寅笑說技術新穎,但進行掃描的方法卻非常「原始」— 某一天,他靈機一觸,向附近地盤工人借來搭棚的竹子,把手機綁在竹子上面,舉高竹子便成功完成掃描。

5. 華賢坊西樓梯 -「卅間舊城」

5. 華賢坊西樓梯 -「卅間舊城」位於士丹頓街和華賢坊西的九幢樓宇,在市建局完成復修後,活化成「共居」空間。附近一帶的今昔面貌變化非常大,令設計團隊從而思考到曾經生活在這裡的居民,對這種變遷會有甚麽感受,從而衍生出AR「穿越門」的概念,讓遊客拿著手機,以第一視角回到過去,360度欣賞及沉浸於昔日景觀。

市建局今次的「城蹤遊」「AR公共藝術新景點」活動,透過富趣味和互動的方式,以嶄新手法展現地區的今昔,配合「地膽遊中」導賞團及地圖,期望為公眾帶來「深度」遊蹤體驗,以不同形式發掘中西區的獨有個性及特色,同時推動區內持份者參與,為地區注入活力,帶動地區經濟之餘,更說好中上環故事,實現「無處不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