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題故事

革新九龍城舊區規劃 實現地區願景通商利民

九龍城區是九龍最早發展的地區,區內有超過2,600幢樓齡逾50年的樓宇,不少已經老舊失修。儘管私人發展商在過去20、30年,在區內推行不少重建項目,改善了原來居住在舊樓居民的居住環境,但這類單幢式的重建一般欠缺整全完善的土地規劃,對提升社區設施、優化道路網絡幫助不大,有關項目落成後,亦會增加日後重新規劃舊區土地的難度。

為了加強九龍城區市區更新工作的社會效益,政府於2011年公布的《市區重建策略》,提出成立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District Urban Renewal Forum,簡稱DURF),以九龍城區的更新計劃作為試點,用上三年時間,與地區的居民、區議員、專業界別、地區組織及業主組織等不同持份者會面,以收集多方意見,制定地區規劃方案。

該平台將大部分地區持份者的意見,歸納成九龍城市區更新的規劃願景,在2014年向政府提交《九龍城市區更新計劃》。有關計劃書按《市區重建策略》的四大業務策略,即舊區重建、樓宇復修、舊區活化和文物保育,擬訂區內適合推行不同更新策略的範圍,並就各項初步規劃建議,向政府提供意見。至於部分未有寫入報告的居民提議,平台成員亦有向居民清楚解釋政策上的不可行性或規劃困難。

1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用上三年時間,收集九龍城區不同持份者對於地區更新的意見。

市建局參考了《九龍城市區更新計劃》的意見,提升重建項目的規劃水平,自2016年首次採用「小區發展」模式處理土瓜灣的舊區更新,從「項目主導」模式改變為透過整合該區內合共八個項目的土地用途,達致整個小區的重整及規劃一體化,改善整區的居住環境和宜居性,突破重建單一項目的局限,在規劃上帶來裨益。

隨著土瓜灣項目成功落實,市建局在2019年深化「小區發展」模式,提出以「先規劃、後項目」的「規劃主導」 發展模式,相繼推出多個更大規模、更具效益的重建項目,藉著將未被善用的政府土地和過時設施納入規劃,創造發展空間,令項目地盤的剩餘地積比率增加,衝破土瓜灣「五街」舊樓群難以重建的困局;亦藉著將土地規劃重整的契機,提升區內公共運輸、市政設施、長者康健、文化康樂以至綠化休憩等不同設施至現代化標準,創造多贏。

黃澤恩:「規劃主導」模式切實處理市區老化問題

回看《九龍城市區更新計劃》所提出的願景正在逐步實踐,時任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主席黃澤恩接受訪問時說,市建局以「規劃主導」的模式推展九龍城區的市區更新工作,正好針對該區困擾多年的樓宇和地區設施雙老化問題,提出了可行的應對方案。

融合策略圖例市建局以「規劃主導」的模式推展九龍城區的市區更新工作。

黃澤恩說,整體而言,市建局提出的重建計劃與DURF報告相和應,因而九龍城區居民對有關項目的規劃未見明顯阻力或反對。他稱,正如當日平台收集到的意見,九龍城居民一直希望重建不單能改善居住環境,更可以重置老化的社區設施,例如地區早已有聲音希望重建九龍城街市,只是區內缺乏土地,如何在重建過程中,對居民的日常生活影響減到最少,甚為棘手。他說:「原本居民和我們討論過在賈炳達道公園位置興建臨時街市,待九龍城市政大廈原址重建後,才讓商戶搬回新綜合大樓,但如何落實需要共識。」

對比當年諮詢平台報告的建議,市建局提出將衙前塱道、南角道和龍崗道連續三條街道範圍的樓宇及道路,結合成一個整體重建發展項目,突破以往重建只將建築物納入規劃的方式。項目並建議在賈炳達道公園部分土地,興建一棟新政府綜合大樓,待新大樓落成後,才重置九龍城市政大廈、九龍城長者健康中心及李基紀念醫局三項社區設施,透過個整體規劃,解決了重建期間需要暫停相關公共服務的憂慮。

黃澤恩稱,市建局的整體規劃設計可以達至無縫交接,對居民及商販的影響大大減低,解決了暫停街市和其他公共設施運作的難題,也節省了興建臨時街市的開支,是一個相當不錯的解決方法。

3黃澤恩翻看DURF報告,認為市建局於九龍城區的規劃,能夠回應地區人士對當區的更新願景,部分執行規劃建議甚至比當日的報告更佳。

4市建局重建方案將九龍城市政大廈等社區設施重置於新政府綜合大樓,令公共服務做到無縫交接。

增接駁連繫啟德地下購物街

除了將老化公共設施重置,由於啟德新發展區與「龍城」舊區被一條太子道分隔,DURF報告提及舊區應與啟德區的規劃融合,將新發展區的經濟活動帶入舊區。黃澤恩說,「當時的想法是,不希望市民從啟德過來,一出隧道便見到密密麻麻的舊樓,希望有寬闊開揚的感覺。」

DURF報告原先建議將沙浦道的住宅用地改劃為綜合發展,並在地面出入口位置預留適當的空間設置入口廣場,以銜接啟德地下購物街地面出口。參考DURF的市區更新方向,市建局進一步優化土地規劃,在2019年啟動「啟德道/沙浦道項目」(KC-015),將沙浦道部分路面亦納入規劃範圍,透過重新規劃道路走線,騰出毗鄰太子道東行人路的土地,興建一個分層地下廣場,作為新、舊區的連接點。分層地下廣場的設計可直接銜接啟德地下購物街的地下入口,相對DURF建議的地面廣場,更方便市民穿梭新舊社區。

規劃主導結合轉移地積比新規劃工具 創造開揚景觀

除了透過規劃令「龍城」與啟德的連接更方便,自政府於2021年《施政報告》宣布接納市建局在油旺研究提出的新規劃工具後,市建局進一步研究如何以新規劃工具配合規劃主導模式,令市區更新項目能創造更大規劃裨益。在宣布「啟德道/沙浦道項目」(KC-015)的兩年後,市建局再啟動「衙前圍道/賈炳達道發展計劃」(KC-017),首次應用地積比轉移規劃工具,將DURF希望達到的規劃效益提升。

原本DURF報告建議,將衙前圍道/賈炳達道重建面積劃得較大,透過較大範圍的單一佈局設計,將建築物集中騰出空地,構成「門戶廣場」。現時新發展計劃運用地積比轉移,將土地重整規劃由「二維」變成「三維」,減少位於衙前圍道/沙浦道的住宅用地改劃為綜合發展的重建面積,降低擬建的商業建築物高度,該位置未用盡的地積比,會轉移至衙前塱道、南角道和龍崗道主地盤位置,以善用土地發展潛力,達致地盡其用。

要達到DURF報告建議作為「門戶」需要的寬闊開揚效果,市建局結合規劃重建和活化工作,將衙前圍道位置重建成低樓層商業建築,配合將旁邊的打鼓嶺道休憩花園活化,與啟德道/沙浦道項目擬重建的地下廣場融合成一體化的地面休憩空間,塑造成景觀開揚的「門戶廣場」,以加強「門戶」對接啟德發展區的空間感。

根據市建局的重建發展計劃,透過地積比轉移,未來「龍城」地面綠化空間佔地面積將增加37,000平方呎,比現時相關面積大增五成。日後行人由啟德行人隧道,步行至相接連的地下廣場前往「龍城」不同地方,一出地面便可看到大片的綠化休憩空間。

黃澤恩認為,有關做法值得支持︰「現時的門戶廣場設計透過『轉移地積比』,變得更空曠,更有利疏導人流和提供居民舒適的休憩空間,是一個優化的設計」。

門戶廣場「門戶廣場」位置透過「轉移地積比」避免高建築物阻擋視野,創造更廣闊開揚的景觀。

一體化規劃土瓜灣「五街」及工業樓宇 營造優質海濱空間

「門戶廣場」連接啟德與「龍城」,同樣與啟德相連的還有土瓜灣「五街」。市建局剛於10月開展「明倫街/馬頭角道發展計劃」(KC-018)「土瓜灣道/馬頭角道發展計劃」(KC-019),將俗稱「五街」的殘破舊樓群和周邊街道及毗鄰的工業樓宇納入項目範圍,透過重整及重新規劃該區的土地資源和用途佈局,改善居住在舊區樓宇居民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亦以一體化的規劃及設計,提升土瓜灣舊區和啟德發展區的連接,優化海濱空間,為舊區帶來更大的規劃裨益。

兩個重建項目將提供25米闊的海濱廣場,以及一段20米闊的海濱長廊,與啟德發展區的海濱發展連接。黃澤恩指出,重建後的海濱長廊、海濱廣場以及餐飲零售活動,只要經營及管理得宜,將有助改善附近一帶的環境,讓小區變得有活力,而長廊更與其他海濱路段連繫,將促進舊區與啟德新區的融合。

同樣為九龍城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成員、現任九龍城區議會主席的何顯明亦認為,「五街」對出位置發展成優美海濱,可增加區內休憩空間,改善現有殘舊市容、讓居民享受臨海環境,海濱日後有望將土瓜灣及啟德新區連貫,整體對城市及社區規劃有很大的幫助。他續指,市建局提出的更新計劃建議,符合DURF期望,而街坊對有關規劃建議,普遍表示非常支持,反應相當正面。

a土瓜灣「五街」對出位置,以一體化設計規劃為地區帶入活力,並連接啟德。

重塑九龍城地區風貌 保存潮、泰地區特色

市建局透過規劃主導策略更新九龍城區的舊建築物及社區設施,不過,一個地區是否可持續發展,取決於地區文化特色如何延續保存。九龍城一向是潮州、泰國食肆和店舖的集中地,黃澤恩稱,當年的報告中也提到九龍城有不少特色商舖售賣潮州、汕頭雜貨,或是泰國餐廳,甚具地區特色,值得保留。

DURF報告建議將「龍城」衙前圍道旁位置,興建「小街飲食文化區」,以保留地區的街道活動及歷史文化特色。為了達到此更新願景,市建局計劃將現時的衙前塱道和南角道,擴闊成不少於18米闊的行人專區,保留街舖營造出街舖林立氛圍,形成「小街飲食文化區」,配合旁邊規劃設計的市集廣場,提供地方舉辦傳統節慶及富地區文化特色的活動,以強化九龍城區特色,促進傳承該區的獨有潮、泰文化。

然而,黃澤恩認為,無論規劃設計得如何完美,未能吸引區內特色老舖在完成重建後回遷,便難以營造主題街道,延續文化。市建局以往在處理地區特色店舖遷置和提供回遷安排的工作上,已累積不了經驗,他認為若市建局將來能兼任「小街飲食文化區」商舖的管理角色,店舖只租不賣,作為業主,便可以確保街道主題的落實,以租務優惠吸引切合主題的商戶租用,保留地區原有的老店,令更新後的面貌真正承載地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