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专栏

​欧阳杞浚​:宏观规划 善用空间 缔造优质城市生活 (刊登於《明报》)

市建局非执行董事潘永祥在此栏上一篇题为「尽展规划裨益 建构高密度宜居社区」的文章,提到香港市区面对缺乏新增可发展土地资源的困局,应探讨以更灵活和创新的规划手段,在高密度发展中,创造具发展潜力的空间,包括开拓地下空间的方案,与地面规划相配合,缔造更优质的城市。笔者对此十分认同。

缓解交通环境问题 应放眼地下空间

现时市区人口密度高,人流、车流和经济活动十分密集,街道、车路非常挤迫,城市设施不胜负荷,影响市民的生活质素。由於市区缺乏可供发展的新增土地,要缓解因地面空间不足所引致的交通和环境等问题,我们应放眼於地下空间所「隐藏」的土地资源,探讨如何能大规模地加以运用,释放发展空间,在地下建设更新、更多元的设施,改善居民生活以及应付未来发展的需要。

若要发挥地下空间的发展潜力,必须充分考虑现时市区地面建筑物的状况和地基布局,评估地下空间工程对铺设在地底的电力、燃气、输水及排水管道等公共设施管线的影响。过去由於城市发展迅速,楼宇布局和地下管道走线欠缺全面规划和配合,令地下的地基构筑及公用设施管道纵横交错,如要作大规模的重整及搬迁,相关工程必定对居民的生活带来影响。唯有藉着市区更新的契机,作大规模的土地重整、重新规划和设计地下布局,才可以开辟面积更广、更深的地下空间,作具效益的用途。

藉市区更新重新规划 结合智慧方案

在制定地下空间的实施方案时,笔者认为可应用创新科技和智慧方案,以新思维和前瞻的策略,提升地下空间的营运效益,配合建构香港成为「智慧城市」的愿景。我们不妨从以下涵盖「智慧出行」、「智慧环境」、「智慧生活」等不同范畴,探讨如何结合智慧方案,改善社区的整体生活质素和居住环境:

•改善地区连接性:藉着兴建较具规模的地下公众停车场,将路边泊车位尽量搬到地底,以腾出更多路面空间,设置绿化行人通道,改善区内的步行环境,达至「好行、易行」,鼓励市民以步当车,亦可藉此减少路面的污染,改善环境。此外,减少了的部分马路面积,还可以改作其他用途。在地下停车场的设计及营运上,可借鉴海外城市应用「电子飞毡」等智能无人泊车系统的经验,增加泊车位数目和提升泊车效率;推而广之,更可探讨将不同地点的智能地下停车场,以地下通道连结起来的可行性。驾驶者只需发出信息,便可控制「电子飞毡」运送车辆到选定的泊位及取车位置,减少驾驶和候车时间,实践「智慧出行」。

•提升基建管理水平:透过建造一个综合地下管线隧道,将电力、通讯、燃气、供水和排水等各种基建管线集於一处,方便作统一规划、设计和日常管理;管线隧道内更可配置网络系统,让设施营办商透过智慧监测系统,监测管线的状态,并制定保养和设施更换工程计划,减低出现管线渗漏或设施故障的机会,从而减低因进行维修工程而需要的掘路,对路面的损耗、交通和市民出行的影响,为市民带来「智慧生活」之余,亦加强城市基建设施的耐用程度,建立有系统的智能管理,有利城市的持续发展。

•地下蓄洪系统:在市区低洼地区建造大型地下蓄洪池,协助收集雨水导流至维港,改善旧区地下排水系统老化而引致的水浸问题,加强城市对灾患的抵御能力。蓄洪池可设置自动化监察系统和智能水闸,实时监控海面水位和上游暗渠情况,调控收集和排放雨水情况,减低暴雨时下游渠道承受的压力,从而降低需要增加下游储水容量而扩建排水系统的需要,减少所需的掘路工程而带来的滋扰,以及对城市设施和环境的破坏。

旧区重整挑战不小 须充分评估

地下空间的发展潜力庞大,然而,在旧区重整规划地下空间所遇到的困难和工程的挑战亦不小。在研究地下空间的选址、规划地面以至地底的分层用途时,必须充分评估有关的改划和重整,对业权拥有人和使用者的影响。另外,地下空间一般以明挖方法建造,施工期间难免要长时间封路或关闭部分公共设施,需事先制定周详的分期发展计划、道路及设施的替代方案,并引入创新的施工技术。如能把管线搬迁工程与重建项目配合,充分利用项目范围的空间,更可将工程对公众的影响,减至最低。

市建局在2017年展开为期约两年的大型地区性研究,以人口密度最高、楼宇老化程度最严重的油麻地和旺角地区作为研究试点,审视研究范围内的楼宇状况、土地用途、道路规划和步行环境等,以地区的整体规划出发,突破目前市区更新和发展地下空间的困局和限制,探讨切实可行的市区更新方案和执行模式。

油旺地区研究料提供更多启示

油麻地和旺角这类旧区建筑物密集,楼宇亦被纵横交错的街道分隔成零散的地块。故此,研究会探讨以「地块重整」的规划概念,将被分隔的地块合并成为可作大规模重建或发展潜力较高的地盘,并创造开拓地下空间的契机。例如其中一个正在研究的地块,位於多条铁路线的汇合点,笔者认为在进行有关的规划发展时,可考虑将毗邻的地下铁路站以及周边重建及发展项目的地库入口连接起来,在项目范围内营造一个集多元化商业、文化和艺术设施於一身的地下多层「交汇点」,全面发挥地下空间的潜力和用途,令城市由地面至地下空间的发展更「立体化」,并配合策略性交通运输网络,带动地区的经济活力。

随着油旺地区研究将於明年完成,预期可就地区的地面和地底空间的整体运用,全面的规划整合,提供更多启示,以更创新和前瞻的策略更新市区。我期望社会各界未来讨论地下空间这议题时,能以正面的态度和敢於尝试的思维,才可以打破旧区发展的困局,共同寻找切实可行而又具效益的解决方案,为下一代建设宜居的居住环境。

作者是市区重建局非执行董事
​欧阳杞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