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社区同行20年
政府自2000年通过《市区重建局条例》(《条例》),并於2001年5月成立市区重建局,以新的法定架构及理念落实市区更新。20年来,市建局肩负著推展旧区更新的使命,在处理旧区老化、改善地区环境和市民居住质素、促进楼宇维修保养、保育活化历史建筑以至营造地区特色等工作上,取得广泛成果。
旧区更新的工作漫长而复杂,涉及地区规划、收购物业业权、补偿和迁置住户和发展等工作,过程中难免对社区造成一定的影响。尽管如此,市建局秉持「以人为先」的工作方针,与地区建立紧密联系,聆听地区持分者的需要,尽最大努力探索不同的处理方案,照顾他们的需要。有赖地区的伙伴、区议员、居民和各持份者与我们并肩同行,一同协商,共同解决一个又一个老旧而复杂的地区难题。让我们沿著下列的时间线,了解他们的旧区更新故事。
政府在2001年成立市建局,由2002/2003年起,政府分5年向市建局注资100亿元,配合豁免补地价形式批地和协助安置租户等措施,协助市建局推行市区更新计划。接手处理前土地发展公司已宣布却未开展的重建项目,优先处理重建项目内严重失修的旧楼。市建局的工作范畴涵盖重建发展、楼宇复修、保育活化及改造重设,每项工作都对准市区老化的问题核心,例如在重建方面,接手处理前土地发展公司已宣布却未开展的重建项目,优先处理重建项目内严重失修的旧楼;在推动楼宇复修的工作层面,亦推出楼宇复修物料资助和贷款试点计划,协助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
2001 |
市建局成立 市建知多点:成立市建局以新机制推动市区更新 |
|
公布首批重建项目 |
2002 | |
2003 |
公布首个旧区更新计划 |
|
首次推行「楼宇复修物料资助计划」及「楼宇复修贷款计划」 |
2004 | |
2005 |
亚皆老街/上海街重建项目(朗豪坊)落成 专题故事:朗豪坊开幕 启动旺角更新效应 |
市建局在这五年全面实践涵盖重建(Redevelopment)、楼宇复修(Rehabilitation)、活化(Revitalisation)和保育(pReservation)的市区更新整全策略(4R),全方位改造旧区,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居住环境。在重建方面,市建局陆续在中上环、深水埗、油尖旺、湾仔、观塘等旧区启动多个大型重建项目,与市民制定规划方案,解决旧区土地规划过时而引致的社区设施落后、休憩用地不足和交通挤塞等问题,改善旧区整体居住环境,并提供更完善的交通网络、优质的步行环境、休憩空间和社区设施,为社区带来广泛裨益。市建局亦增加楼宇复修业务的服务规模和投放的资源,包括与政府和香港房屋协会合资10亿元推行「楼宇更新大行动」,资助约1,000幢楼宇进行维修工作,提升楼宇的安全。与此同时,扩大保育活化策略,保存上海街和太子道西48幢战前唐楼并活化作商业和社区用途,更配合政府的「保育中环」计划,接手中环街市进行保育活化。
开展观塘市中心重建计划 专题故事:启动观塘市中心重建 前区议员细数观塘演变 |
2006 | |
2007 |
保存百年嘉咸市集 市建局推行卑利街/嘉咸街重建项目时,虽然毗邻的嘉咸市集不在项目范围,但市建局多年来一直与市集的摊档及商户保持友好睦邻关系,并协助经营者美化新摊档、加装防火安全设备等,传承独特的地方特色和社区网络。 专题故事:保留嘉咸市集 三辈祖业得承传 |
|
启动首个保育为本项目 衙前围村项目是前土发公司在1998年宣布但未有开展的一个重建计划。市建局回应居民多年的诉求开展项目,采用「寓保育於设计」的发展方案,当中设有保育公园,包括保留三项文物,即门楼、门楼上方的「庆有余」牌匾和天后庙,和围村的中轴线及两旁较为完整的村屋,保留古村的历史氛围。 |
||
楼宇复修新里程 市建局在自愿楼宇复修措施上,成功协助20,000个楼宇单位的业主完成楼宇复修工程;我们同时加强对楼宇复修的力度和资源,以配合政府通过强制验楼的措施,希望做到相辅相成,令楼宇复修文化植根社区。 |
||
活化庄士敦道60-68号(和昌大押) 庄士敦道60-68号是一列四幢位於湾仔庄士敦道逾百年历史的唐楼建筑。活化后的「和昌大押」与旁边崭新的华厦并立,充分体现了「活化湾仔 新旧共融」的市区更新精神。 市建知多点:保育湾仔百年「和昌大押」 |
2008 | |
2009 |
保育「永和」杂货店 |
|
首次推行「楼宇更新大行动」、设立「楼宇勘测专组」 政府与房协及市建局三方合作,以10 亿元推行为期两年的「楼宇更新大行动」,提供津贴及一站式技术支援,协助约1,000 幢旧楼的业主进行楼宇维修,包括没有业主立案法团的旧楼。市建局同意拨款1 亿5千万元以及提供技术支援,在市建局的行动区内开展工作。 |
||
推行中环街市活化计划 市建局受政府委托推行中环街市活化计划,作为政府保育中环的其中一项重点工作。市建局其后成立「城中绿州谘询委员会」,於2009 至2011年间就活化后中环街市大楼的用途和营运方向进行广泛社区谘询,收集公众意见和了解他们的期望。 |
||
市区更新探知馆启用 市建知多点:有关市区更新探知馆 |
||
2010 |
荃湾最大型重建项目竣工 市建局接手处理前土发公司的重建项目荃湾市中心计划,项目中的荃新天地,有占地40,000平方尺的「花园广场」,以及面积达8,000平方尺的巨型「直立花园」,绿化环境占整体户外面积逾三成,荣获香港环保建筑会颁发白金级别证书,成为全港其中一个大型「绿色商场」。 连系社区:市建局土沉香种植计划 |
|
启动马头围道/春田街项目及特别措施 马头围道一幢旧楼於1月倒塌,夺去两条人命,引发公众对旧楼老化失修的关注。市建局为照顾居民的紧急安置需要及公众安全,采取多项特别措施,包括宣布启动土瓜湾马头围道/春田街项目,涵盖该倒塌唐楼在内的两排楼龄逾50年唐楼;市建局亦以市场估值收购自住业主物业,支付三成按金,及向即时迁出的租客作现金补偿或安置,并代租客交租至租约期满。 |
||
2010 |
保育太子道西/园艺街 太子道西190-220号,原先为一列16幢战前唐楼群,战后部分建筑被拆卸重建,目前只剩下10幢,是香港市区现存最大的相连战前唐楼群。此唐楼群是市建局首两个纯保育活化项目之一,现提供多种时尚生活店铺及商用空间,毗邻历史悠久的旺角花墟及雀鸟花园。 |
|
保育永利街 永利街上的楼群建於五十年代战后的时期。市建局主动保留永利街10-12号,并将新建建筑物维持在相若的高度,以维持永利街现时楼群的高度与台的比例,将台的氛围在重建时保留下来。 专题故事:保育永利街建筑群 支援弱势社群住屋需求 |
政府提出全面检讨《市区重建策略》,以超过两年的时间和最开放的态度与民共议,最终在2011年公布新的《市区重建策略》,为市建局的功能引入了「需求主导」、「楼换楼」、「地区为本」等崭新概念,为日后的市区更新工作争取更大的社会支持。新《策略》下,市建局应以樓宇復修和重建发展作为其核心业务,比以往更为强调樓宇復修,除了继续协助政府推行楼宇更新大行动,亦增设「市建一站通」资源中心和网上「楼宇维修资讯通」网站,提升业主对楼宇复修的意识。保育活化工作上,市建局开展永利街、茂萝街/巴路士街项目(动漫基地)项目,保留具历史文化及建筑价值的楼宇,同时推动文化创意。
2011 |
新《市区重建策略》 政府在2011年2月公布新的《市区重建策略》,订明市建局应以「重建发展」及「楼宇复修」为其核心业务。在新策略下,市建局的重建工作将以更多元化的模式进行。除了由市建局自行提出开展的重建项目外,亦可作为「由业主需求作主导的执行者」和「促进者」,多方面积极推动本港市区重建工作。 市建知多点:有关2011年《市区重建策略》 |
|
首次推出「需求主导」项目先导计划 市建局考虑到业主需求,担当「执行者」的角色,开创「需求主导」的重建模式,在大部分业主的同意下,市建局会根据《市区重建局条例》开展重建项目。 市建知多点:「需求主导」先导计划 |
||
首批「楼换楼」计划 市建局在2012年首次推出「楼换楼」计划,目的是给予受市建局重建项目影响的住宅自住业主现金补偿及特惠金以外的另一选择。市建局向受马头角北帝街/新山道重建项目影响的业主发出收购建议,自住业主同时收到市建局原址及启德「楼换楼」资料。 市建知多点:有关楼换楼计划 |
||
「市建一站通」启用 「市建一站通」资源中心为业主提供一站式服务,位於大角咀洋松街/松树街市区重建项目的一部分,中心於2012年4月正式落成使用。 |
2012 | |
开展「学建关爱」义务工作计划 |
||
首次启动工业重建项目 市建局在2012年及2013年推出两个工业楼宇重建项目(先导计划),以回应政府提出加快旧工业地区重建的步伐,释放更多土地作房屋或商业发展。其中,长沙湾汝州西街777-783号项目在2018中止收购,改为进行改造重设工程,提升大厦公用地方的安全和增设现化屋宇装备。改造工程已於2021年12月竣工,已收购的单位由市建局自用,作楼宇复修部的新办事处。 |
||
2013 |
推出「楼宇维修综合支援计划」 因应新《市区重建策略》提到楼宇复修为市建局两个核心业务之一,市建局自2013年起逐步接手房协处理的申请,并进一步扩展至覆盖全港,发展成为全港唯一负责楼宇维修资助的机构。 专题故事:支援业主维修 「三无大楼」恭诚楼大变身 |
|
首个中介服务项目公开拍卖出售 为回应新修订的《市区重建策略》,市建局成立「市建中介服务公司」协助业主集合土地业权作联合出售。中介服务首个位於九龙城狮子石道67至71号的项目,於2013年获所有业主参与,成功以公开拍卖形式联合出售。 |
|
|
首个保育活化项目「动漫基地」开幕 市建局配合政府方向,以旧区更新营造文化氛围,推动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向,开展茂萝街活化试点项目「动漫基地」,藉著复修及改造具特色的建筑群,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
||
首次推出资助出售房屋 行政长官於施政报告提出增加资助出售房屋,市建局支持有关纲领,决定在启德发展项目「焕然壹居」中拨出338个住宅单位作资助房屋销售,满足市民的置业需要。 |
2015 |
为应对市区、人口「双老化」带来的挑战,市建局以「规划主导」模式,取代「项目主导」,藉著地区规划重整,释放土地发展潜力,并理顺土地运用,改善休憩空间和行人路,强化旧区更新的效能。此外,市建局亦以前瞻性的思维,在油麻地及旺角展开大规模的研究,提出若干个更具成效的市区更新执行模式和规划新工具,让公营及私营机构能更善用和尽用香港珍贵的土地资源,加速旧区更新,并可持续地进行。在楼宇复修方面,开展了楼宇复修策略研究,建议一套适用於不同楼龄及楼宇类别的维修及保养策略,从根本做起,加强业主对楼宇维修保养的意识,并推广预防性维修保养,减慢楼宇老化及纾缓重建压力。
2016 |
试行「小区发展」模式 市建局自2016年开始以「小区发展」模式,在九龙城区开展整体的规划策略,既处理区内个别楼宇失修,亦兼顾整体社区配套欠缺规划的问题,一并改善区内的道路网络,增加公共休憩空间,为社区带来更大的裨益。 |
|
推出「招标妥」 市建局推出「招标妥」楼宇复修促进服务先导计划,向私人楼宇的业主立案法团提供楼宇维修的技术支援服务,并提供一个公开、公正、透的电子招标平台,以便招标聘请服务承办商,减低业主之间在整个筹组维修过程出现的误解和分歧,尽量降低围标的机会。 专题故事:「招标妥」支援怡安阁招标妥当 减围标风险 |
||
2017 |
开展三项策略性研究 市建局在2017/18年度开度了三项策略研究 - 「油旺地区规划研究」、「楼宇复修新策略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为有效地及可持续地应对香港市区急速老化的问题,制定新策略和新方向。三项策略研究工作已於2020/21年度完成,研究结果用作制定全新的综合业务策略和执行方案,有助市建局规划未来市区更新的工作方针。 市建知多点:油旺地区规划研究 |
|
H6 CONET开幕 市建局在中环中心地下提供逾2,600平方米社区空间供市民使用,命名为「H6 CONET」。「H6 CONET」将各种源自地区历史的意念,透过艺术及文化形式在新的社区空间呈现,并让社区团体利用这些空间进行艺术创作、举办展览及表演之用。「H6 CONET」於2020年的 2020年度缪斯设计大奖中,夺得「室内设计 ‒ 公民 / 公众空间」类别的最高白金级别。 市建知多点:关於H6 CONET |
||
|
2018 |
接手管理茂萝街活化项目 化身成多元共享空间 自2018年8月1日起,茂萝街项目由市建局自行营运及管理,改名为「茂萝街7号」,以推动艺术、文化和创意产业为方向继续营运。「茂萝街7号」提供展览、社区工作坊、表演、电影放映会等各式各样的社区活动,并设有约3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及展览室、多用途室等地方供市民租用;另项目亦提供商店和餐饮等设施。 |
「市建童乐。社区乐团」成立 连系社区:「市建童乐。社区乐团」 以音乐凝聚社区 |
|
|
2019 |
推出全港首个体育主题互动资料馆 洗衣街一带街体育用品店铺云集,因此被称为「波鞋街」。市建局在位於洗衣街重建项目商场项目设立体育主题互动资料馆SPORTS EXPO,旨在以创新和互动的方式,展示本地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表扬香港运动员历年取得的骄人成就,同时结合多媒体和虚拟实境等科技元素,让公众有机会一展身手,体验各类运动项目,达致推广本地体育运动的目标。 |
|
士丹顿街项目首以「社区营造」模式更新 市建局在士丹顿街项目以重建以外的市区更新模式,探索可促进这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活化方案。市建局以促进者的角色,为项目进行「社区营造研究」,连系项目位处的社区内不同的持分者,以「由下而上」的模式,寻求可建立和谐、共融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连系社区:社区苗圃开花结果 培植社区营造精神 |
|
|
推出首个「首置」先导项目「焕然懿居」 市建局配合政府房屋政策新措施,首次推行港人首次置业先导项目,将「焕然懿居」共450个单位,拨作全港首个单位出售。市民的反应亦十分踊跃,全部单位在六个工作天内已全数被合资格申请者拣选。 |
||
加强各项楼宇复修支援服务市建局推出一站式及提供多元灵活资讯的「楼宇复修平台」,深入浅出向业主讲解「楼宇复修六步曲」,提倡预防性维修的重要性。在此以外,市建局亦和政府合作,推出全港首个「优化升降机资助计划」,资助楼宇业主优化旧式升降机,提升安全和服务水平。 |
||
与民抗疫 因应2019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香港经济,市建局自2020年4月开始,为辖下持有物业内的住宅租户和商铺物业租户,推出多轮租金宽减,为期超过18个月,租金宽减所涉及的款项,超过一亿港元,协助租户在疫境中应对当前经济的挑战,继续经营和保住就业。 |
||
首次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应用於整个活化项目 市建局在「618上海街」项目首次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 (BIM),应用到整个活化项目包括设计、建造以至项目落成后的营运和物业管理三个阶段的不同发展周期,提升工作效率和工程管理,预视在历史建筑加入现代楼宇设备时,可能出现的工程问题,以便制订方案,尽量减少对保育部份的影响。 《挚诚・志成》(网志):保育建筑元素 发挥活化成效 为上海街唐楼建筑群引进新生命 |
||
2020 |
首次展开公务员建屋合作社楼宇重建试点项目 市建局在九龙城区启动两个公务员建屋合作社楼宇重建试点项目的法定规划程序,释放土地发展潜力,及增加房屋供应外,亦藉著重建的机会,以及协同附近市区更新项目,带动九龙城旧区的更新。 |
|
中央标书收集系统正式运作 市建局自行开发一套全新的中央标书收集系统,循提升标书管理的可靠性、保密度和工作效率这三大目标,重新设计整套系统的操作流程,取代各办事处的实体回标箱,集中处理楼宇复修资助计划下所有个案的回标和开标工作。 |
||
开发「健康码」应用程式 市建局在旺角山东街/地士道街重建项目,应用自行开发的「健康码」进行冻结人口调查,以配合一连串加强防疫措施,保障职员及住户安全。由於「健康码」的成功,我们已推出2.0版本,新增场地二维码扫瞄功能和室内外定位。 《挚诚・志成》(网志):市建局推出「健康码」2.0版 新增场地二维码扫瞄功能 提升户外、室内定位 |
要更快推动市区更新的发展,市建局积极发展数码科技,自行开发市区更新资讯系统,处理规划项目内的大量数据,加强整合及分析,协助制定不同市区更新的方案,提升效率,推动市区更新。在楼宇复修方面,市建局负责执行政府所有楼宇复修资助计划,管理超过190亿元的公共财政资源,协助业主维修、复修,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面对未来的挑战,市建局将以前瞻性的思维,善用资源推动市区更新;敢於打破规限,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亦会善用科技,勇於创新,打造香港成为更宜居、更能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
开发URIS系统 市建局开发一套以地理资讯系统(GIS)技术为基础的「市区更新资讯系统」(URIS),以提升对规划资料和地理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URIS系统凭藉其整合已建设环境数据的能力,以及在市区更新业务中作广泛应用,荣获国际殊荣。 《挚诚・志成》(网志):深水埗「小区规划」应用智慧地理资讯科技 加快规划步伐 以数据推动更新 |
2021 |
|
小区发展模式首个项目完成招标市建局以「小区发展」模式,在土瓜湾小区开展整体规划策略。庇利街项目是「小区发展」模式下,首个完成招标的项目,亦是8个相连项目中最大规模。在整体规划下推行相连重建项目,可逐步提升小区的连接性、畅达性及步行环境,产生「协同效应」,为地区带来更大的规划裨益。 |
||
裕民坊YM2开幕 市建局观塘市中心重建计划(K7)住宅项目「凯滙」,及「裕民坊」的正式落成和启用。在重建过程中,我们制定一系列协助经营者回迁的安排,协助他们在原区复业。 连系社区:「永兴豆浆王」回迁保留原味 |
||
中环街市试业 我们以创新手法,将中环街市项目的保育元素融入场地的细微设计,提升街市历史建筑的独特个性。我们并在中环街市实践「亲」、「动」、「融」三个主题元素,打造出市民大众可以适意享受和进行交流的「Playground for All」。 |
||
与平民屋宇就重建大坑西新邨签署合作备忘录在香港特区政府的推动和促成下,巿建局与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正式就「大坑西新邨重建」项目签署合作备忘录,有关规划将依照早前公布的重建目标进行,包括提供约1,300个单位由平民屋宇公司用作重置现有住户,以及约2,000个由市建局提供的「首置」住宅单位,以市场折扣价出售。 |
||
公布「油麻地及旺角地区」规划研究 |
||
推出楼宇排水系统维修资助计划 政府预留10 亿元,伙拍市建局推行「楼宇排水系统维修资助计划」,为老旧、平均每年应课差饷租值较低的私人住用或综合用途楼宇的业主提供技术及财政支援,协助他们为大厦渠管进行勘测、维修、纠正及/或提升工程。 |
|
|
|
市建局20周年庆典 市建局於2021年11月19日举办市建局20周年庆典活动,见证市区更新20载的重要里程碑,标志市建局过去多年,与时俱进,全方位推动旧区更新,改善环境,为市民建造更优质、环保和宜居的家园。 |
展望未来:长远减低市区密度 实现宜居愿景
旧区老化问题日益严峻,但过去社会未有为市区更新做好土地和财政的储备,要突破旧区更新缺乏足够资源的困局,市建局需要制定地区规划,并应用新的规划工具,加大力度集中处理严重失修的旧楼;同时,必须积极推广楼宇复修,尽量延长楼宇寿命,改变以重建作为市区更新的唯一手段。
展望将来,未来市区更新需要有三个周期,在第一个周期,集中处理严重失修的楼宇,同时应用规划工具,增加市区的发展密度,为下一个周期的更新工作做好财政和土地储备;同时,鼓励结构较好楼宇的业主做好维修保养,延长楼宇寿命,减低重建的压力。随著政府继续开发土地以推动香港未来的发展,只要香港能够为下一个更新周期建立财政和土地储备,便可望日后为这些已重建的楼宇进行「二次更新」时,逐步降低市区楼宇的发展密度,达至政府最新「2030+」宜居规划标准的愿景,创造一个更优质和宜居的城市。
专题故事:展望未来 三个市区更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