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专栏

郑泳舜: 革新楼宇管理 打好城市健康根基(刊登於《明报》)

第五波疫情中,各区均有同一幢大厦上下层单位住户先后确诊新冠病毒的个案,卫生专家相信这些大厦出现垂直传播,可能涉及病毒沿破损喉管泄漏至公用地方,再散播至其他单位,这正正说明协助旧楼业主维修渠管,实在刻不容缓。

笔者自2019年开始服务市建局董事会参与市区更新,在第七届立法会亦担任民政事务委员会主席。民政事务涵盖广泛的地区和民生事务,其中一项最重要工作是鼓励更多业主成立大厦法团,主动参与大厦管理,与市建局近年推动业主在楼宇复修上「化被动为主动」的策略,是相辅相成。笔者希望藉此文从增加弹性、加强推广和检视法规3 个层面,探讨如何在疫情下提升大厦管理工作效率,打稳城市安全和健康的根基。

政府在去年财政预算案提出「楼宇排水系统维修资助计划」,市建局配合政府制定有关执行框架,去年5 月接受首阶段申请。至去年12月,市建局已收到逾560份申请,涉及资助近4万个单位的喉管改善工程。

因应疫情影响推行楼宇复修的工作,市建局行政总监韦志成早前表示,局方自去年10月起推出多项新措施,务求加快审批申请,亦缩短筹备招标至开标程序的流程,例如协助法团以视像会议见证开标,尽量减低疫情对筹组维修工程的影响。

然而即使已加快和优化相关流程,我注意到法团开标后仍需按《建筑物管理条例》规定,召开业主会议通过聘用承办商的议决,因此举办会议受阻导致筹组工程出现樽颈的情况,未算彻底解决。

以科技执行大厦管理 应对疫情挑战

民政事务总署所订的现行守则和指引下,法团在举行业主大会时须满足多项要求,例如要核实业主身分、确保会议有足够法定人数参与,法团秘书处亦要处理业主授权委任代表出席会议和投票等事宜。在平衡继续推进楼宇维修工程的需要下,政府、法团和物管界,可参考政府、立法会及各公营机构以视像方式开会和通过议决的安排,修改大厦管理工作守则内涉及召开业主大会的相关指引,尽量向法团提供在处理业主大会安排上的弹性。

至於核实业主身分、点算人数以至投票议决等细节,我留意到创新及科技局两年前推出「智方便」服务平台,让市民可藉此作身分认证和数码签署。我建议政府部门、物管界及本地创科机构,可合作开发一套适用於大厦管理事务的数码系统,包括善用数码身分认证技术,核实住户和业主身分,协助业主通过数码平台就大厦日常管理、议决维修保养和聘请承办商等事宜保持沟通,并使召开实体业主大会的需要减到最低,亦可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今次疫情为楼宇复修带来一个重要啓示,是疫情爆发速度可以快如风,而楼宇维修保养因涉及整幢楼宇的公用地方,业主必须按大厦公契和现行法规等程序而行,确保筹组工程公平公正。由於相关工程不是一时三刻可完成,为免业主面对楼宇失修时才急急「见烂补烂」,推行预防性保养至为关键。

然而市建局在3 年前完成的楼宇复修新策略研究显示,旧楼业主在实践楼宇维修和预防性保养工作,普遍存在三大问题,包括缺乏相关知识、资金储备和欠缺组织工程能力,以致楼宇复修工作存在被动文化。

藉数据分析助推楼宇维修

这种被动文化在社会已根深柢固,亦涉及广泛业主的责任和利益,要扭转实在不容易。我认为应按部就班,首先透过加强推广、提供诱因等非立法手段,鼓励业主和业界自愿做好楼宇维修,逐渐适应预防性保养楼宇的新概念和模式。

我知道市建局因应研究结果,整合了一套楼宇复修推广策略,针对公众和持份者两个层面加强推广。在公众宣传方面,局方会全方位推动不同楼龄的楼宇业主进行保养,改变业主往往待问题出现才处理的这种「临急抱佛脚」心态。

香港有大量楼宇,要从中找出目标楼宇作重点公众宣传及推广楼宇复修,并不容易。为此,我建议政府、市建局和不同机构善用各自管理的楼宇数据,如民政事务总署的全港大厦法团资料、市建局「市区更新资讯系统」有关楼宇状况的数据,以至屋宇署的法定修葺命令纪录等,并让不同资料库互连互通,整合成统一的大厦管理数据平台,以便能更快速准确找出需进行复修的目标楼宇群,例如未遵办修葺令的楼宇,包括「三无大厦」资料,透过不同渠道接触有关业主,了解其筹组工程的困难和需要,从而针对地提供资助和技术支援,协助复修楼宇。

我们亦可善用科技,例如应用大数据识别未有即时复修需要、但有老化风险的大厦,预测有关楼宇在未来数十年的老化幅度和趋势,根据楼宇所有公用地方结构(外墙、天台、结构组件)和设备(电力装置、供水、升降机等)的预计可用年限,重点协助这些楼宇的业主和法团制订合适的维修保养计划,以每10年为一个周期,并推算相关财务开支,及早筹备所需资源,以「未雨绸缪」为出发点,推动预防性维修,延长楼宇寿命。政府还可研究提供不同财务诱因,例如税务优惠,鼓励法团筹组工程储备基金及业主定期供款。

在业界推广上,我了解市建局将因应政府、专业学会、物管界等楼宇维修界别的持份者,作针对性的推广及谘询活动,提升业界在楼宇预防性维修工作的知识和技术,特别是新建楼宇方面,从楼宇的设计阶段应用新概念,发挥延长楼宇可使用期和提升宜居性的最大成效。

就此,我建议参考近年建造业界的推广绿色楼宇策略,例如绿色建筑议会「绿建环评」认证计划,鼓励发展商在项目规划、施工、管理、运作及维修等多个范畴,订立可持续发展表现准则。我认为市建局、议会和业界可合作研究,将「保养为本」的设计理念纳入认证范畴,推动新建楼宇采用更易於维修和耐用的物料,并为新发展项目编制楼宇保养手册及制订定期保养计划,从新楼开始保持楼宇设施良好状态。

市建局亦可在自行发展住宅项目的设计、建造及草拟大厦公契阶段,试行「预防性保养」理念,例如为物业编制保养手册,以便公契经理人委任合资格人士为楼宇进行预防性保养工作;至於财务规划安排,亦可在公契规范业主对「特别基金」的供款安排及维修保养要求。我相信由市建局牵头试行,并透过公契条文来全面推动,必可以为私人市场起示范作用,改变被动文化。

为革新法规作两手准备

言者谆谆,我期望上述非立法手段的建议,能提升业主、发展商等不同持分者对楼宇复修的关注和执行。若社会仍将楼宇复修问题束之高阁,以致加强宣传推广、推动改革大厦公契指引等执行亦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政府便应就修订楼宇保养相关法规作前期准备,包括检讨建筑物管理条例,修订有关要求业主为楼宇制订周期保养维修计划、特别基金预算和供款法定安排、成立法团及优化其工作程序和科技管理等条文;及修订《建筑物条例》涉及强制验楼的要求,作为落实楼宇预防性保养的最后手段。

作者是市建局非执行董事
郑泳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