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专题故事

从搬迁看传承与发展:九龙城重建迎来新契机

香港郭汾阳崇德总会在搬迁后扩充,新会址还原传统祖堂摆设,更可容纳多后人祭祖参拜。香港郭汾阳崇德总会在搬迁后扩充,新会址还原传统祖堂摆设,更可容纳多后人祭祖参拜。(相片由「明日记载」提供)

九龙城素有「小泰国」、「小潮州」之称,一些扎根「龙城」的潮泰地区组织,因重建发展需另觅新址,继续连系或服务同乡。有地区组织代表坦言,当初因重建而要面对搬迁的问题,感到非常「头痛」,现在反而欣慰因此而为他们带来新的机遇,有助传承传统文化、扩大社区网络。

位於新蒲岗的一个市区祖堂,在传统庄严的神坛上,供奉著潮州郭氏祖先的牌位。神坛面向广阔开扬的窗户,祖先「太公」饱览著狮子山壮阔景观。祖堂负责人香港郭汾阳崇德总会(郭汾阳总会)理事长郭振忠表示,若非九龙城重建,亦不会想过搬会址,更不会因而觅得如此风水绝佳的地方:「一次过看到狮头和狮尾!有山又有水!」

汾阳郭氏族人奉唐代汾阳郡王郭子仪为始祖,以「崇德堂」为堂号,叔父辈先后於西环、何文田、东头邨及凤凰邨设立祖堂,「以前凤凰邨的会堂位於唐八楼,老人家要走楼梯,太辛苦了!」。总会在2002年进驻九龙城沙浦道,2019年被纳入市建局重建项目范围,须另觅新会址。

香港郭汾阳崇德总会理事长郭振忠扬指新会址风水极佳:「一次过看到(狮子山的)狮头和狮尾!有山又有水(启德河)!」香港郭汾阳崇德总会理事长郭振忠扬指新会址风水极佳:「一次过看到(狮子山的)狮头和狮尾!有山又有水(启德河)!」

因重建「越搬越好」

面对搬迁,郭振忠起初感到「好头痛」,因要在市区设立祖堂并非易事,选址需符合大厦公契条款、位置要方便;为减低再度搬迁「惊动」祖先,楼龄不能太旧。风水也是关键,要祖先「安居」,后人才得以「风生水起」。

郭指,寻觅新会址走访逾20个单位,最终以市建局的收购补偿,购入新蒲岗一幢工厦的四个单位,其中两个单位合共约2,500尺合并为总会的新会址,面积较旧址增加逾千尺;另外两个单位用作收租。郭直言「越搬越好」,由当初的担心到现在感到非常欣慰。

香港郭汾阳崇德总会理事长郭振忠表示因重建需要搬迁,成为总会扩充的机遇。香港郭汾阳崇德总会理事长郭振忠表示因重建需要搬迁,成为总会扩充的机遇。

新祖厅还原传统神坛   举行祭祖大典

由於地方扩充了,祖堂布置能还原传统:祖堂中央贴有金箔的木雕神舆,内里放置祖先「饮茶」用的长椅、十仙桌;两旁还配上气势如虹的龙柱。整个祭祖神坛具规模却不失精致,其设计和摆设均经潮洲师傅以人手制作还原传统,在香港非常少见。

传统祖堂摆设:贴满金箔的木雕神舆(左上)、气势如虹的龙柱(左下)、祖先「饮茶」专属长椅(右)。传统祖堂摆设:贴满金箔的木雕神舆(左上)、气势如虹的龙柱(左下)、祖先「饮茶」专属长椅(右)。

而总会每年农历12月,在九龙城亚皆老街游乐场举行的「九龙城汾阳郭氏祭祖」活动,於2014年被纳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香港市区难得一见的大型传统祭祖活动,吸引到长春社、民政事务专员、大学历史系教授等,专程前来参观和研究撰写论文,为渐渐式微的传统宗教习俗留下纪录。

今年一月的祭祖大典,因亚皆老街游乐场进行工程,改在新会址祖堂举行,郭说:「以前地方细,只能在神枱上放置祖先牌位,现在神坛前可做折子戏予祖先欣赏」。他指,新会址交通方便,可安排「流水式」参拜,今年前来参拜的郭氏后人比往年增加逾百人。

现会址更大可举办更多活动,甚至新春团拜聚餐亦无需另觅场地,「地方漂亮很多人都欣赏,现在凝聚得更好」。

新会址扩充后可在祖堂上演传统潮剧予祖先欣赏。新会址扩充后可在祖堂上演传统潮剧予祖先欣赏。(相片由「明日记载」提供)

增加财务弹性利文化传承

如其他宗亲组织一样,总会面对青黄不接的问题。郭又指,市建局提供的补偿为总会提供财务弹性,作长远发展。获得补偿后,他们购入物业收租增加收入来源,舒缓了每年为举办祭祖大典的筹款压力;另一方面,多了资金收入,让总会思考更多吸引年轻人了解和参与会务的机会,包括研究成立助学金,鼓励青年人升学,亦制造机会让他们认识总会和传统习俗,冀日后能接棒祭祖大典。

泰人教会新址更胜旧时

曾与郭汾阳崇德总会在沙埔道为邻的基督教宣道会泰人恩福堂及泰人恩福服务中心(恩福堂),同样因重建而得到更大的发展。

人称「黎师母」的恩福堂前负责人黎李翠玲,当时负责恩福堂的搬迁事宜。她表示,逾九成会众是泰国人,於九龙城聚居和工作,因此希望在原区重置,「离开咗九龙城我哋就做唔到嘢」。黎师母称,新会址需要至少1,500尺,方便举行崇拜活动,但区内不少面积相若的单位已被租用,当时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地方。

当时的忧虑源於她们未曾经历过收购搬迁;尤幸寻觅新会址的过程,比预期中顺利。恩福堂一方面使用市建局的迁置中介服务,另一方面透过街坊介绍,在市建局发出收购建议后约三个月,便寻得现时位於衙前围道的新会址。这个单位面积约2,000多尺,整个单位的间隔在打通后, 十分合用。黎师母说,一入门口便决定「扑锤」。

新会址由於位置比以往方便,吸引更多街坊参加崇拜、祈祷会及节庆活动,或到中心寻求服务,有更大的凝聚力,「少数族裔个圈子好细,好嘅嘢好快传开去」。

扩阔服务 连结社区

自九龙城重建计划开展后,市建局有见泰国人对了解重建过程和相关资讯感困难,於2022年伙拍恩福堂组成「泰人服务队」,招募泰籍人士担任服务大使,协助向受重建影响的泰人发放重建项目的相关资讯,提供泰语传译和泰文翻译服务,定期探访和协助市建局职员进行冻结人口登记、伙伴同行计划等,了解同乡的搬迁需要、协助适应新环境等。

在市建局支援下,恩福堂除了提供既有的社工、个人、家庭辅导服务,增设多项活动,例如在翻译员的协助下,提供中泰翻译义诊及到诊服务,并筹办泰国文化活动和义工培训等。

泰人恩福堂的新会址较旧址方便,搬迁后更多街坊到访使用中西医义诊及到诊服务,亦增设儿童音乐班。泰人恩福堂的新会址较旧址方便,搬迁后更多街坊到访使用中西医义诊及到诊服务,亦增设儿童音乐班。

现时服务队细分为探访义工队、翻译义工队及陪诊义工队等不同专队,负责筹组不同的活动,协助连结社区网络,增加对社区的针对性支援。黎师母指,从旧址搬往新址后,团队更壮大也更成熟,能够更深入服务街坊和同乡,为此感到鼓舞。

城市更新带来的不仅是居住环境和社区面貌的改善,郭汾阳总会和恩福堂的例子,便印证了重建亦可迎来新契机,发展更胜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