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行政总监网志《挚诚.志成》

启迪年轻人发挥创意 以新思维加强社区抗疫

在上月底,我参与了由市建局伙拍香港专业教育学院(IVE)香港知专设计学院(HKDI)合办的第三届创意工程及建筑设计比赛总决赛暨颁奖礼,担任决赛评审团成员,与市建局非执行董事何永昌和IVE 副执行干事廖世乐共同选出各项得奖作品。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社交距离的措施仍在实施,但我们借助科技,让各参赛的学生团队透过网络视像会议程式,介绍自己的作品,一同参与整个活动的过程。

我在过去的网志中,曾分享在市区更新工作上,须以勇于创新、敢于应用的精神,促进新思维和应用更多新技术及智慧方案,才能解决困难,让市区更新工作持续发展。虽然过去半年的疫情,对市建局的业务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从中我感受到,市建局团队能灵活应变,调整业务和运作,以克服外在环境和抗疫的挑战,把工作做好。这机动性不单只在维持各项市区更新的业务,而更是应用于让市建局能继续关怀社区、启廸年轻新一代的服务上。

为有效防疫,市建局配合维持社交距离的措施,在过去一段时间,市建局暂时关闭辖下管理并开放给公众的设施和社区空间、暂停预约使用项目内的多用途会议室,同时亦暂停所有公众导赏服务,避免人群聚集。而由于学校停课,市建局与学校合作,原定在校内向学生介绍市区更新课题的讲座,以及为学生举办的市建局项目导赏和外展计划等,亦要更改活动安排或暂停。

市建局团队并不因外在环境和疫境的挑战和限制而气馁;相反,同事们更积极在抗疫中发挥新思维,充分利用科技的辅助,在尽量保障市建局同事和活动参与者的健康,以及减低病毒在社区传播风险的情况下,继续推动各个社区项目,为社区带来多一点正能量。

发挥创意 善用智慧技术解决社会问题

我们不单发挥新思维于业务运作方面,团队更将勇于创新、敢于应用的精神,传承至年轻新一代。市建局与IVE和HKDI合办的创意工程及建筑设计比赛,便是一个通过与不同大专院校合作,启迪和推动年轻人运用创新设计,改善旧区环境和提升居住质素的计划。

今届比赛以土瓜湾旧区作为研究题材,安排修读工程和建筑设计学科的大专学生,透过深入了解该区长者的居住和生活情况,然后发挥创意思维,将课堂的知识学以致用,创作能够让长者「居家安老」的住宅装置或楼宇设计,营造一个长者友善居住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我在参与比赛的决赛评审工作时,留意到其中一组参赛学生,针对住宅单位排水渠的U型隔气弯管的储水问题,以创新思维设计一个兼具监测U型隔气弯管储水量和自动补水功能的「自动补水器」装置。这亦是将智慧技术应用于家居防疫,帮助长者提升家居卫生水平的好例子。

该学生团队向评审团讲解创作意念时说,他们留意到政府建议市民每星期将清水倒入单位排水渠的U型隔气弯管,以减低病菌可能经大厦渠管进入单位室内的风险,但对较健忘或身体状况欠佳的长者来说,要每周重复俯身弯腰,为靠近地台的隔气弯管注水,在日常生活上可能造成不便,甚至有机会出现碰撞或跌倒的风险。

他们把这社会触觉加上所学的知识,构思出一个「自动补水器」装置,以一个备有超声波感应器的装置,放于隔气弯管的排水渠口上,通过计算超声波碰到弯管内水位并反射回感应器的时间,量度管内贮水量是否足够或已干涸。这装置并附带一个电子注水器的贮水箱,当超声波感应器量度到弯管的水位较低时,便会将讯号传送到电子注水器,并自动开启注水阀门,将贮水箱内的清水注入弯管,直至U型隔气弯管有足够的贮水、能形成「水封」阻隔病菌才停止。装置内的贮水箱注满水后,足够为一般单位使用约三星期。

相对于传统以人手注水的方法,这个装置不但可以侦测隔气弯管的贮水水平,更可以自动补水,避免弯管出现干涸的情况。我相信这装置将有助确保隔气弯管有足够贮水,发挥其隔气功能及预防弯管传播病毒;亦为居民,尤其是长者,带来很大的方便。

ura photoIVE土木工程高级文凭的三位学生(左起)陈亮均、曾琮淞和周伟强,在IVE建造工程系讲师洪健豪(右)的带领下,发挥创意,设计了一个「U型隔气弯管自动补水器」,帮助长者做好家居防疫。

ura photo「自动补水器」备有超声波感应器(左图),用作量度隔气弯管的水位,当弯管的水位太低 (右图红线用作量度弯管的贮水水平),感应器会将讯号传送到电子控制板,并自动打开注水阀为弯管注水。

我和另外两位评审对年轻学生们能以同理心和创意,体会到长者在生活上的困难,并善用智慧技术,创作出一个高实用、低成本的家居防疫装置,十分欣赏,并给予这由三位就读土木工程的年轻人所组成的团队冠军、最佳智能设计奖和最佳展品,合共三个奬项。

市建局借出单位实地测试

由于这项装置仍在初步试验阶段,为鼓励他们进一步改良设计,并把设计样品实践为可应用的装置,市建局将借出辖下安置大厦一个空置单位,交由学生团队为「自动补水器」样品进行第一阶段实地测试,就装置的大小、储水箱高度、选用物料、安装以及其他细部设计等进行优化,提升装置操作上的稳定性和耐用度。完成产品的优化后,市建局亦会配合团队展开下一阶段较大范围的测试,了解装置在更多住宅单位和不同类型的排水渠口及隔气弯管设计下的使用效能。

学生团队更说,未来可以探讨让这个装置更加「智慧」,例如配合物联网技术,当贮水箱的水用完后,自动将讯号透过短讯或应用程式传到住户或照顾者的手机,提醒他们适时加水。我期待学生的研发成果,希望日后能在市建局辖下物业单位内,采用这项新装置,更可考虑将来作为重建项目的标准设计,实践学生的创作之余,亦达致更高效的社区抗疫。

我感谢IVE和HKDI共九队学生团队参与这个比赛,并在疫情及社交距离的限制下,特别制作了短片透过视像会议程式,向评审们介绍他们的作品。虽然大家只能从电脑屏幕中交流,但获奬队伍同学表现出来的喜悦,就如在现场一样。

灵活推展活动 为社区增添正能量

除了继续执行青少年教育计划,我们亦以灵活手法,调整关怀社区项目的活动安排,保持社区「活力」。例如,于士丹顿街/永利街项目(H19)以「社区营造」方式推行的活化计划,在疫情仍然严竣的情况下,暂停了居民聚会和社区活动,当中一个原定与区内的学校合作筹办的社区导赏团计划,活动原定为16位参与计划的小五学生举办导赏员训练课程,培育他们认识社区的特色、文化和历史,然后推广予校内同学以至其他居民;然而,在社交距离的措施下,这类实地参观的活动便必须暂停。

市建局团队并未因此而却步。同事利用智慧科技设计一个「虚拟课室」进行「学生带路游社区」暑期班,透过网络视像会议程式,向参与计划的小学生介绍H19项目位处的社区内,包括士丹顿街的唐楼、城皇街的壁画和「社区苗圃」,以及永利街的特色建筑群等景点,从中亦教授学生有关说话表达、引发公众兴趣等的导赏技术。

除此之外,我们亦邀请到当区街坊一起参与这个线上导赏员训练班,在「虚拟课室」内细说关于H19社区的昔日民生故事和生活点滴,以亲切生动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社区的了解。


ura photo市建局团队透过「虚拟课室」,安排「中区卌间盂兰会」理事长黄勤爱(左图)与小学生透过视像会议 (右图)交流,分享他在H19社区的生活点滴,及上环区的传统习俗文化。

在筹办这个「虚拟课室」期间,我们更让一位到市建局实习的大学生发挥创意,协助我们制作一套融合创新设计的网上教材,运用大量图画、影片和问答游戏等互动方式,介绍地区景点和相关的市区更新议题,学生虽然不能在社区作实地考察,但透过这内容丰富和多元的教材,亦能让网上学习的学生多发问、多思考,提升他们对担当导赏员的兴趣。

ura photo市建局暑期实习生Samantha(左图)制作了一套融合创新设计思维的教材,以工作纸(右图)配合短片,引领小学生认识H19项目的特色。

回看过去半年的疫情发展,市建局与香港市民一起同心抗疫,虽然部分措施影响了我们原定的工作进度,但市建局团队、社区居民和学生们,在疫境中仍保持正能量,并激发出新思维,充分运用智慧科技协助解决问题,亦创造出实践和应用新技术的机会,让关怀社区的工作无惧疫情,顺利如期进行。我深信,只要社会保持这份正向的思维,齐心沉着应对,定可渡过难关,在疫情过后创造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