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行政总监网志《挚诚.志成》

市建局将艺术文化融入旧区 招募艺术家为龙城区添「新衣」 彰显潮泰特色

香港中西文化荟萃,多年来建立了文化基建和国际网络,汇聚了海内外优秀人才。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行政长官在去年10月发表的2023年施政报告中,提出多项新措施,锐意将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而市建局在推展市区更新工作的过程中,多年来一直致力将艺术文化融入市区更新项目,并从三个层面推动多元艺术和文化发展,包括(一)伙拍艺术家在市区更新项目内创作壁画和艺术装置,将艺术植根社区;(二)善用项目空间,为艺术团体及地区组织提供展览和活动场地,以及(三)透过社区协作,举办社区导赏团,为旧区注入艺术生命力。

其中,由市建局负责营运和管理的场地和社区空间,包括中环「H6 CONET」、湾仔茂萝街7号和旺角618上海街,自2017年起与不同类型的艺术、创意文化和社区团体合作,举办了约300项与艺术和文化相关的活动。香港文学舘更将於今年6 月落户茂萝街7号,加深市民对香港文学认识并促进中外文学交流。

此外,市建局在九龙城「龙城」区以「融合策略」推动市区更新,并藉著试行「小区复修」先导计划,鼓励业主由外至内做好楼宇的维修保养之余,更进一步配合小区特色美化大厦外墙及街道。为此,市建局团队早前进行公开招募,希望物色本港及海外的壁画艺术家,日后在「龙城」区创作多幅壁画,彰显当区潮泰特色文化,以融入活化后的小区,营造同区个性一体化的效果。

未来,市建局团队会延续将艺术和文化融入市区更新项目的理念,并以「油旺研究」的建议,包括水渠道水道公园建构赏花热点、太子道西/园艺街保育及活化项目加强花墟赏花的氛围,以及以「历史文化生活区」作为油麻地旧区更新的规划主题,为实践目标。

从三个层面推动多元艺术和文化发展

市建局进行市区更新的目标,不单只是硬件的改造,亦包括保存区内的历史文化元素。为此,市建局团队透过将艺术和文化融入市区更新项目,彰显旧区的独特文化生活面貌,并从三个层面推动多元艺术和文化发展。

(一)伙拍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   将艺术文化植根社区
早於2017年,市建局团队已将艺术文化的元素融入市区更新项目,以中上环为例,我们翻新及重新设计中环中心地下的社区空间,并命名为「H6 CONET」,提供约2,600平方米的社区空间作为举办展览、音乐、艺术等多元活动的场地。我们亦与多名本地和海外艺术家合作,将毗邻六条街道的历史和特色景象,包括机利文街的大排档、永安街的花布档、同文街的化工原料摊档等,透过巨型壁画呈现,以视艺让市民细味当区的历史及特色。

URA Photo 1市建局伙拍艺术家在「H6 CONET」 创作大型壁画,展现中环的历史及街道特色。

此外,艺术家亦以本地及中西区文化和社区生活为主题,以不同风格,为连接「H6 CONET」的兴隆街和机利文新街的大厦外墙创作了三幅大型壁画。同时,市建局亦邀请艺术家以小贩档的故事或售卖的产品为主题,为在这些街道经营的摊档进行美化,以画作彰显地区的文化特色(下图)。

URA Photo 2

URA photo 3

web photo 1

photo毗邻「H6 CONET」、位於铁行里一幢私人住宅大厦的业主立案法团,亦响应周边的壁画创作,以中上环海岸线为主题粉饰大厦外墙。

以壁画彰显中上环报业和印刷文化

而在中环士丹顿街/城皇街的保育和活化项目,团队除了活化和复修属二级历史建筑的士丹顿街88至90号之外,更因应项目附近一带是上世纪印刷业的集中地这浓厚的地区特色,特别委聘画家以报章编采、印刷和发行等不同工序作元素,沿建筑物楼梯墙身以及大厦外墙绘制壁画,将昔日印刷业及报业文化的历史和特色以艺术呈现(下图)。

photo

photo
此外,我们亦联同区内学生、家长、老师、区议员及壁画艺术家,为城皇街一段长约17米的围板,共同创作壁画,展现昔日中上环一带,市集热闹的民生景象,让途人沿城皇街拾级而上时,能从壁画了解到五、六十年代居民的生活日常。

photo城皇街的壁画让市民了解昔日中上环的民生景象。壁画更成为区内的「打卡」热点。

市建局将艺术融入士丹顿街/城皇街保育和活化项目的工作,亦启发毗邻大厦业主,其中,位於华贤坊东的冠南楼,藉著楼宇复修的契机,将为大厦外墙换上「新衣」(下图为设计图片)。

photo
随著整个士丹顿街/城皇街的保育活化项目完成,团队正构思筹办以社区为本、艺术主导的「艺术城踪游」(City Walk) 活动,连结市建局在中西区的市区更新项目,包括「H6 CONET」、三级历史建筑中环街市、嘉咸街百年市集,以及士丹顿街/城皇街的项目,让市民和游客在参与「艺术城踪游」活动当中,体验此区汇聚艺术、文化、历史和民生的风貌。

以大型竹艺装置   呈现观塘历史

我在早前的网志提及,自市建局在去年初决定收回观塘市中心项目最后一期的招标后,为地尽其用,团队以地方营造的手法,先后在观塘市中心户外的「自由空间」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我们亦与本地艺术家合作,在「艺萃於城」展出首个彰显观塘历史特色的大型竹艺装置。

这个名为「浪・岸」的大型城市艺术装置,竹艺师以竹子作为主要材料,扎作成呈波浪形状的「竹海」及编织出海浪拍岸的景象,呈现昔日观塘海岸线的形态,让市民可以透个这件作品,了解观塘的历史和其演变的过程。

「浪・岸」这艺术装置规模庞大,长达93米、阔10米,竹艺师自今年初起分两阶段制作。靠近康宁道的一段竹艺装置已在今年2月完成;而第二阶段、毗邻「城中漫道」的「竹海」装置亦在刚过去的星期完工,市民由即日起可近距离欣赏这件观塘区最大型的户外竹艺装置,晚上的「竹海」更会有特别设计的灯光及浪声音效,呈现波浪拍岸的意境。

photo
photo
photo市民由即日起可到「艺萃於城」欣赏「浪・岸」日与夜的独特魅力。

竹艺装置展期於下月结束后,团队正发掘与其他本地及海外艺术家合作的机会,探索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及物料创作,展现观塘特色的故事。团队期望,这些艺术装置能发掘不同艺术文化的可能性,为未来观塘市中心2.0垂直城市的地区营造探索方向。

公开招募壁画艺术家   以艺术传承潮泰文化

而在九龙城「龙城」区,团队应用「融合策略」,并以「地区营造」手法,汇集「龙城」居民对於区内历史文化特色的意见,作为设计蓝本,为部分大厦外墙饰面、地下大堂以至地铺店面等,进行美化工程,令楼宇外观与地区环境互相配合,凸显「龙城」区的特色。

为此,市建局团队公开招募壁画艺术家,为「龙城」区市建局项目附近部分街道或大厦外墙,创作具潮泰特色元素的大型壁画,以彰显当区的独特社群文化。招募工作於上月结束,团队接获约30份申请,大部分来自本地的艺术家,亦有部分来自泰国、德国和法国等地。市建局团队正逐一审视每份申请,并将邀请获甄选的艺术家提交壁画设计建议书。

除了视觉艺术彰显地区特色之外,市建局亦重视传承「龙城」区的节庆文化,包括盂兰胜会和泰国泼水节。市建局团队继去年协力复办疫后首个泼水节后,今年再度支持相关活动,并派出义工队协助泰人团体筹办泼水节的活动,身体力行支持文化的传承。

我更在昨日出席了泼水节嘉年华典礼,与「龙城」区的泰裔人士一起欢度泰国新年,感受泰国新年的热闹气氛。我乐见「龙城」区来自不同种族、背景、年龄的人士打成一片,展现强大的凝聚力及独特的地区魅力。

photo韦志成昨到访九龙城参与「龙城美食泼水泰缤纷2024」活动,与泰裔人士一起欢度泰国新年,支持泰国文化在九龙城承传。

(二)善用项目社区空间   举办多元艺术文化活动   
除了在市区更新项目注入艺术和文化元素,市建局团队亦善用辖下各区保育活化项目内的社区空间,为艺术团体、地区组织等提供展览和表演场地,以筹办多元的艺术和文化活动,鼓励以艺术文化为旧区注入色彩和生命力。

以旺角「618上海街」项目为例,团队除了保留项目范围内10幢战前「骑楼」式建筑外,亦为唐楼建筑群注入新生命和用途。过去六年,618上海街的社区空间,定期举办不同形式的展览、工作坊、市集等艺术和文化活动;项目更伙拍香港艺术发展局及本地不同的艺术家团体,举办包括结合艺术及科技的展览,以多媒体的方式,为市民带来全新的艺术互动体验。

至於在茂萝街7号(M7),市建局团队与不同的艺术、创意文化和社区团体合作,举办多元化艺术活动,包括展示香港地道饮食文化展览、传承客家传统手艺的花带编织工作坊,以及不同主题的电影放映会等。M7已成为区内深受欢迎的多元共享空间场地之一。

而在今年6月,香港文学舘将会落户M7,并开放予市民参观,届时,除了介绍香港文学的发展之外,亦会透过互动装置,展示香港作家珍贵的手稿、出版刊物和签名本等,加深市民对文学的认识。日后,文学舘亦会邀请研究香港文学的学者,举办各类型的文学交流讲座。

photo文学舘预计在今年6月开放予公众参观。(设计图片由香港文学舘提供)

文学舘的开幕展览将先以「花」为主题,名为「万物有文 文里寻花」,将文学作家笔下常用的各种鲜花、花卉与文学作品连结。同时,文学舘亦将於M7的公共空间摆放多个花艺装置,塑造成「文学花园」,让参观者以不同方式欣赏香港的文学作品。而在开幕展览结束后,市建局团队将与文学舘及其他持分者,探索以另一文学主题营造M7的个性特色。

photo茂萝街7号的公共空间摆放多个花艺装置,塑造成「文学花园」。(设计图片由香港文学舘提供)

(三)社区协作   为旧区注入艺术生命力
市区更新不仅限於城市硬件的改善;亦是与提升居民的整体生活质素息息相关。为此,市建局推出「艺术文化融入旧区」伙伴项目,与艺术文化团体合作,在旧区举办不同类型的艺术和文化活动,将文化艺术气息注入旧区,并让市民在更新后的环境能体现地区的特色和文化,达致新旧交融。

最近,团队伙拍拥有微型艺术经验的微行动共融艺术协会,带领长沙湾天主教英文中学的学生,透过创作微型艺术,展现深水埗今、昔的地标及地区的人文风景。

我们亦在旧区举办社区导赏团,让参加者认识市区更新项目之余,亦深入了解地区的特色、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疫情过后,市建局团队在去年6月复办社区导赏团,带领市民和访客走访市建局在中西区的市区更新项目,包括了解士丹顿街、城皇街的唐楼历史、建筑特色和保育方法,让社区导赏团的参加者一边欣赏建筑美学,一边了解当区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市建局因应在深水埗展开地区研究,伙拍多个地区组织和香港导赏团学会,於上月在深水埗举办社区导赏团,免费带领街坊游历区内的特色街道和历史建筑,认识深水埗区的地区特色、文化和特色建筑。

其中一条导赏团路线安排到访汝州街、南昌街、基隆街一带,该处仍有不少布疋及制衣相关的店铺经营,让参加者可以透过导赏团了解这个传统服装布艺批发零售热点的历史、本港时装行业的发展和布艺文化。

持续推动艺术文化融入市区更新工作

一直以来,市建局以市区更新的不同执行模式,改善旧区已建设环境,并从规划层面,为艺术和文化元素融入市区更新项目提供硬件和软件的准备,提升市区更新的整体成效。

正如我们在「龙城」区开展启德道/沙浦道项目及衙前围道/贾炳达道发展计划时,团队早於项目规划和设计阶段,已预留空间增设「市集广场」和「门户广场」,提供优质的城市「硬件」予不同机构及团体,日后在项目内举办各式各样具文化特色的活动。

市建局亦从「软件」作出配合,加强承传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特色。例如在2016年完成的太子道西/园艺街保育及活化项目,除了将临街大部分地铺租予售卖鲜花及园艺用品的商户,延续花墟的特色;项目上层的部分单位,亦出租予不同机构或团体作艺术和文化用途,包括举办舞蹈艺术、音乐、水墨画和花艺等的文化活动,藉此保存当区的艺术文化氛围之余,亦冀望能令相关的艺文能普及化,融入社区,提升生活的素质。

展望未来,为进一步提升花墟的氛围,我们将在洗衣街/花墟道发展计划,兴建一个面积不少於8,800平方米的水道公园,种植鲜花树木及灌木,营造「赏花热点」,供市民享用,并期望日后能将花艺以及与花相关的文艺活动,融入项目之中,令花墟的氛围更多元、更具特色魅力。

我希望透过这篇网志详尽的解说,阐述市建局多年来将艺术和文化元素融入市区更新工作的努力,能给予社会人士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给予我们团队推动市区更新工作较中肯的评论。